人才政策新趨勢 各國爭相「國有化」科研人才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7月初,英國政府發布一份新的研究及發展路線圖,將設立「人才辦公室」(office for talents),招攬全球頂尖科研人員,直接由首相府管理。早在今年2月,英國已推出「全球人才簽證」,加快科研人員移民英國的速度。全球政府的人才競爭政策出現了什麼新的趨勢?本文將探討這個問題。

最近,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的安全及新興科技中心與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聯合出版了《中國科技人才競爭方法:政策、結果和發展中的全球反應》報告。 報告指,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人才,認為人才是國家發展的「第一線資源」,能助中國達到「獨立創新」的地位。北京從三方面去實施政策:一、改善境內教育系統;二、吸引海外華裔人才回國;三、吸引外國人才到中國。

本文綜觀以上三項政策,提出中國人才政策已引發新一輪全球爭奪科研人才熱,使各國政府加快採取更具「新科技民族主義」(neo-techno-nationalism)色彩的人才競爭策略。

國家主席習近平也非常關注疫苗研發進展,曾親自到訪研究中心看望科研人員。(資料圖片/新華社)

改革境內高等教育

1978年,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一上台便開展教育改革。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中國政府推動全方位教育現代化改革。1999年,北京改革高等教育,大幅度增加大學收生人數。而最近的改革政策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未來發展取決於人才和教育。今年年初,中國教育部啟動新計劃,讓更多學生投考高端晶片及軟件、科技智能、新物料、高等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領域的科目,為國家的主要戰略需要服務。

2001至2014年間,中國的大學由1,022所增加至2,824所。2000至2015年間,從中國大學畢業的科學和工程學本科生已由36萬人增加三倍多至170萬人,數量差不多是美國和歐洲首六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波蘭)工科生的總和。雖然中國大學的科學和工程學博士畢業生人數由2000年的8,000人增至2015年的3.5萬人,但仍少過2015年美國的4萬人和歐洲首六國合共的5.7萬人。

有研究指,2006年中國有134萬工程科大學生畢業,但只有25%找到與資歷相匹配的工作;大學畢業生的失業問題十分普遍,而且持續至今。各大學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也導致畢業生質素參差;精英大學能聘請大量教研人員從事高端研究,但非精英大學卻難招聘合資格導師。例如,2015年開始實施的高等教育政策《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計劃」),重點篩選了42所精英大學,給予額外撥款和招聘人才的權力。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出現「90多人集體出走」事件。(資料圖片)

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鼓勵國民到海外接受訓練和教育,希望他們學成後會回歸祖國服務。本世紀初,由於大量外流人士未有回流,中共的組織部和統戰部便也肩負着招攬海外專才回國的任務。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更將海外中國學生定性為三個重點統戰對象之一。

廣為人知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便是以簽約獎金、高薪、研究資助、住房津貼和子女教育資助去吸引海外華裔專才回國服務。他們回國後便成立了數以百計的「海歸園」網絡,協助委派和支援其他回流人才的工作。

黃伯農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上文節錄自第22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10日)《人才政策新趨勢 各國爭相「國有化」科研人才》。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2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白宮封殺TikTok微信 中美博弈再激起網絡巨浪

【深度分析】立法會「真空期」方案的優與劣

與馮檢基對話——97臨立會對泛民的啟示

假如司徒華在世 會被抗爭派牽着鼻子「總辭」嗎?

【科技.未來】遏制科技巨擘 反壟斷攻防戰

【BNO】二十多年焦慮並未遠去 英國人怎樣看港人居英權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