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者上網.影評】遺害甚深的監控設計 逐步摧毀美國年輕人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網上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近年野心不小,重本投資劇集與電影,先於艾美獎(Emmy Award)將多年霸主HBO拉下神壇,後又劍指荷里活眾多電影公司,早前行政總裁里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亦表示希望可以在動畫製作上超越迪士尼,最近更傳以至少1.5億美元高價簽下高調脫離英國皇室的哈利夫婦,動作連連。最近一套剛上映的紀錄片《願者上網》(The Social Dilemma),更惹來不少熱話。
撰文︰池逸知

本片在開首就引用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話:「影響凡人生活的巨大體系必定有害。」(Nothing vast enters the life of mortals without a curse.)為其憂心忡忡定下基調,其主旨是探討社交媒體的興起及對社會造成的損害,透過訪問前Google的設計倫理師崔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以及多位矽谷科技公司的前員工,包括發明like按鈕的Justin Rosenstein、曾任職微軟的「虛擬實境之父」 Jaron Lanier等,以不同層面探討監控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數據探勘(data mining)、手機成癮等連串問題。當中亦以戲劇形式穿插當中,講述手機及社交媒體的崛起,如何將一個個普通不過的美國年輕人逐步摧毀。

紀錄片《願者上網》主旨是探討社交媒體的興起及對社會造成的損害。(Netflix圖片)

巧妙設計引導用家成癮

在本片的前半部份,主要點出上網成癮的問題。社交媒體每個看似理所當然的設計,其實都經過精心策劃。在矽谷工作的工程師每每絞盡腦汁,希望用家可以投放生活(甚至生命)中更多時間在其平台之上,最好就猶如時間黑洞般,一旦被吸進之後就永遠出不來。哈里斯形容:「歷史上從未出現過50多位設計師可以作出對超過20億人有深遠影響的決定,而他們多是白人、男性、25至35歲左右。」

以Facebook的動態牆(News Feed)為例,Google前經驗設計顧問(Experience Design Consultant) Joe Toscano剖析,用家每次向下拉就會有更新,最新資訊總會在最上,每次如是,永不落空,其實是用上心理學中「間歇正增強」的原理,猶如賭場老虎機般,讓用家每時每刻都以「不知下秒會否中獎」的心態,將潛意識習慣植入大腦,醉心其中,不能自拔。這無疑是巧妙結合人類的心理機制,只是用家不自知而已。

觀看《願者上網》後,不少人紛紛表示想立即刪除社交媒體帳戶,從此棄絕社交平台。(《願者上網》劇照)

說到「用家」,紀錄片引用一句「只有非法藥物及社交媒體會稱其顧客為『用家』。」(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users」 : 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正暗示其讓人上癮的程度,極為驚人地相似。

此外,除了投入太多時間,亦衍生青少年憂鬱症和焦慮問題。哈里斯指出,在演化機制下,人類開始在意其他社群同胞,這對於在社群中生存甚為重要,但尚未演化至在意一萬人的想法,或者每隔五分鐘就要社會認同,但在社交媒體橫行的年代,數字的跳躍正是如此,人類根本未有足夠機制適應巨變,結果就是孩童成長過程中面對極大的心理壓力。

+2

根據美國數據,因自殘而送院的少女數目在2011年前較穩定,但在2011至2013年間開始上升,繼而大幅上揚,比過往都要高,甚至有逐步低齡化至11歲以下的趨勢,矛頭直指社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YouTube的誕生以及在手機上普及。

諷刺的是,一眾科技公司的高層及工程師均禁止自己的小朋友使用手機或社交媒體…

池逸知
流連於光影世界的90後

上文節錄於第23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1日), 文章原題《《願者上網》遺害甚深的監視資本主義》,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當法治遇上政治—傅華伶與陳祖為對談 如何跨越央港話語鴻溝?

從沙中線剪短鋼筋到新信號系統延遲啟用 「吹哨者」論港鐵管治之惡與壞

收拾特朗普留下的外交爛攤子 拜登如何重塑美國的全球形象?

全球零售靜待「疫」轉勝

迪士尼仍是最後贏家 混血《花木蘭》緣何不討好?

「三隻小豬」的啟示 新版腦機介面欲藉「豬腦」翻身

想像中的世界 疫後旅遊之道:假裝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