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基金3.0】一個理財關鍵字 暴露特首與財爺貌合神離?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逾九個月,特區政府先後推出三輪抗疫基金,合共涉款逾3000億元,預計令全年綜合赤字增至超過3000億元,而財政儲備則減少至8000億元。特首林鄭月娥上月底揚言,過往三年已經大量投資公共服務,而鑑於目前香港公共財政情況嚴峻,所以新一份《施政報告》不會大灑金錢;不過,這種忽視政府承擔的守財主義,似乎未有獲得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認同——他上周(9月15日)在抗疫基金記者會上表明,財政儲備仍然穩健,未來會繼續投資有利香港長遠發展的大型公共服務。8000億並非小數目,這也再次印證,我們缺的不是錢,而是跳出「守財主義」的決心,大膽推動公共財政改革。

「理財哲學」現分歧?

自疫情以來三輪的抗疫基金,涉款約為當今財政儲備的三分之一,然而如此巨額的花費,對社會的幫助也未能達至理想。問題的根源,正是當局只顧盲目「慳錢」,跳不出「守財奴」思維,未能意識到只有將「財」大膽合理地使用、分配,才能令社會財富得到良性循環,不僅有益市民福祉,更可令「財生財」。可惜,正如林鄭對接下來公共財政的計劃一般,當局仍不肯轉變理財思維——8000億對於守財成性的當局而言,也許只會放進保險箱,妄想會愈攢愈多;但對於經濟下行的香港,甚至是世界上很多地區而言,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在水深火熱的社會現狀下有着用武之地。

三輪的抗疫基金,涉款約為當今香港財政儲備的三分之一。(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然而,並非所有官員都緊跟特首,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理財哲學上與特首實有分別。陳茂波於2008年到2012年,擔任立法會功能組別中會計界別議員,在這期間,曾多次指出政府財政預算案與民情脫節,更多次斥責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任內的預算案欠缺對香港的願景及長遠影響,諷刺其為「看守政府」的思維。除此,他也多次在立法會上批評政府對財政的態度墨守成規、是守財主義,更在2010年動議當局檢討公共理財,並批評政府過度累積財政盈餘,而且在運用財政儲備時不夠靈活,有些概念甚至是「錯誤」。

財爺當年的「熱血」,或與自己貧寒的出身及成長經歷有關。故從躋身議會起,到如今掌握本港財政大權,陳茂波本來有着不同於「離地」從政者的社會關懷之心,主張大膽結構性改善扶貧政策及投資公共服務。但回看其幾年來作為,好像並未能將自己的理財理念得以實施,政圈早有耳語,指特首與財爺的理財哲學格格不入,究竟是財爺「變心」,還是實際上未能掌握財政大權,我們不得而知。但需要正視的是,「守財主義」可以休矣。

政圈早有耳語,指特首林鄭月娥與財爺陳茂波的理財哲學格格不入。(資料圖片)

非常時期還須靈活應變

據世界銀行資料庫同時備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對各地儲備數字的調查,對比香港的人均財政儲備,自1990年起至2019年,本港數字從4,322.16美元升至至58,788.61美元,升幅達致1,260.16%,而新加坡僅達448.82%,英國、德國、美國則更是位於新加坡之下。況且,在財政紀律上,香港較其他國家穩健許多,財政虧損至今未有超過生產總值(GDP)的5%——而反觀英、美兩國,赤字款額甚至可達生產總值的一成以上。

以上數據,說明本港還未到「財政危機」之地步,陳茂波在記者會上答記者問時也表示,這8,000多億,相當於12、13個月左右的政府開支,仍處於穩健的範圍內。故即使疫情再出現反複,政府仍有能力支援。他也指出,逆周期的措施,對支撐經濟、提振經濟、保就業非常重要。同時,大型公共項目對本港長期的發展十分重要,會繼續推進,而謹慎的開支策略,只會在政府內部進行。上述發言,不禁令人想起初入政壇的他——直言往屆政府守錢無道、計錢無稽、儲錢無方。

香港負債少,儲備多,公共財政相對穩健。(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相對於其他國家地區,香港負債少,儲備多,公共財政相對穩健,這些都是政府可以放心大膽制定財政計劃的「本錢」。然而這位「守財」的特首,卻在此時提出要「管理大家的期望」,不禁反問一句,在水深火熱中的市民,為何被剝奪了對特首施政報告抱有期待的權利?陳茂波身的「用財」理念客觀可行,也正是本港所需。望特首能夠虛心接納財長建議,聆聽市民心聲,不要再誤以為牢牢攬住保險箱就可令香港繼續走下去。在財政上,「守」並非長久之計,知道如何去「花」,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