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無法減速的瘋狂列車

撰文:鄒崇銘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延續大半年,導致大量商貿活動陷於停頓,全球經濟遭到空前重創,較諸金融海嘯猶有過之。與此同時,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之下,各地經濟貿易被高度捆綁,一地危機很容易擴散各地,加深系統性崩潰的風險。
為什麼在這個看似先進和富裕的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還是顯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擊?是因為病毒無遠弗屆的傳播威力,抑或社會經濟制度存在的根本缺陷?假如疫情能帶來什麼教訓,則我們最需要學習和改變的又是什麼?

在新冠肺炎出現之前,香港人每天都在營營役役地上班和上學。打工仔花了大量時間在辦公室,為了生計和生活而打拼。學生們則花大量時間在背誦課本,為了「贏在起跑線」而努力奮鬥。競爭和進步的思維深深植根於文化基因,彷彿一旦放慢腳步、放眼看看遠方的景致,整個世界就會崩塌下來。

學生們花大量時間在背誦課本,每天都為了「贏在起跑線」而努力奮鬥。(資料圖片/黃舒慧攝)

疫情出現後,大部份社會經濟活動停擺。儘管仍需在家工作或網上學習,但省卻交通往返的時間後,陪伴家人的餘暇還是多了許多。香港的居住空間侷促,和家人長時間困在斗室,竟變成困獸鬥,更關鍵是除了專注於工作和讀書,我們從來都不懂得善用閒暇。當大量空閒時間出現,大家反而變得徬徨無助。

由於經濟前景不明朗,打工仔難免為未來焦慮。低下階層更可能「手停口停」,在疫情下仍要四出為生計籌謀。不錯,大家也不一定清閒,仍然要面對各種競爭壓力,其實,還是有數之不盡的「還是」……然而,哪怕是只有一刻能稍稍緩慢下來,大家又可以怎樣過呢?還不是盡情忙碌在手機屏幕之上。於是,人們喜歡轉而大談退休生活,最好是50歲退休,然後好好享受人生。不過先決條件嘛,還是要先儲備充足的彈藥,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因此必須先拼命上班、拼命賺錢……到頭來,退休生活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空想,一個鞭策自己繼續拼搏的工具。

假如疫情能帶來什麼教訓,則我們最需要學習和改變的又是什麼?(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近年企業和僱主都愛談「工作生活平衡」,還會在公司的會議室舉行瑜伽班、烹飪班、親子班和生日會。不過,世上沒有太多免費午餐,打工仔還是繼續加班、把工作帶回家,兩個、三個、四個人的工作由一個人來做。打工仔只能不斷在工作崗位上競爭和攀爬,並沒有別的選擇。

然而,以上邏輯愈來愈不適用於新生代。因為打從他們懂事以來,便不知「全職工作」為何物,如此又怎會明白加班的意義呢?自他們踏進職場後,迎面而來就是無盡的散工、臨時工、兼職工……以往僱主通過外判來減省成本,現在他們就連聘請全職員工也有困難。因為新生代早已習慣了slash(斜槓族),習慣了自由職業,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當全職也未免太辛苦了吧!

香港沒有完善的失業和退休保障。(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上述無法處理閒暇的狀態,固然有其心理或文化背景,例如香港人信奉「獅子山下精神」之類,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制度和政策的因素。毫無疑問,此乃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香港除了有低廉的普及教育和醫療服務,不少人還可租住公屋,但就是沒有完善的失業和退休保障。這大概就是整體社會努力不懈的激勵機制,好處是造就了空前的浮華景象,但壞處卻是集體迷失了自我…

上文節錄於第23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1日), 文章原題《無法減速的瘋狂列車》,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當法治遇上政治—傅華伶與陳祖為對談 如何跨越央港話語鴻溝?

從沙中線剪短鋼筋到新信號系統延遲啟用 「吹哨者」論港鐵管治之惡與壞

收拾特朗普留下的外交爛攤子 拜登如何重塑美國的全球形象?

全球零售靜待「疫」轉勝

迪士尼仍是最後贏家 混血《花木蘭》緣何不討好?

「三隻小豬」的啟示 新版腦機介面欲藉「豬腦」翻身

想像中的世界 疫後旅遊之道:假裝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