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役.前影評】種族歧視的警鐘 女性主體的敏銳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顫.役.前》(Antebellum)是《訪.嚇》(Get Out)、《我們.異》(Us)等片的監製桑麥傑積(Sean McKittrick)再次擔綱監製的電影,由謝拉布殊及基斯杜化倫斯兩位導演合導。歌手珍奈兒夢妮(Janelle Monáe)近年來選中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劇本,認真想要發展電影事業,這次更首度擔綱第一主角,電影製作成本雖然不高,但文本頗認真。
撰文︰寇斯珮

電影宣傳策略將本片與《訪.嚇》及《我們.異》比較,不是只求噱頭,三部電影彼此有近似的文本和主題,都是以黑人種族議題為內核,外包容易入口的類型片框架。雖然討論的內容很嚴肅,但因為類型片的模式令故事節奏明快,觀眾相對不會感到被說教,前兩部作品在全球都獲得成功,甚至收獲了奧斯卡獎不少提名。

本片都是以黑人種族議題為內核。(《顫.役.前》劇照)

兩位導演是拍音樂錄影帶(MV)出身,過往沒有執導長片的經歷,這次作品順應過去的風格,還加入了不少實驗元素。電影的戲劇發展分成了明快的三部份。只看第一部份,觀眾會誤以為自己進入了一部時代戲。在數個士兵的看守下,一群非裔的奴隸們在棉花田中辛勤勞作。稍有不如意,他們就會遭到士兵的毒打。這種設置也會令人想起另一部電影《被奪走的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

(《顫.役.前》劇照)

主創的野心卻不止於此,當舊時代故事講了40分鐘之後,鏡頭突然一轉,導演用完全不同的鏡頭語言,像是另起爐灶重新開拍另一部戲一樣,講述一位非裔女性學者在失蹤前的十小時做過什麼。這樣涇渭分明的戲劇分割,竟然為電影的節奏注入了生命。

+5

坦白說,第一部份的拍攝瑕疵很多。也許是種族議題很難在商業電影裏講清楚,觀眾已經看得太多這類電影,同時面對這一段血的歷史,編導也很難下手作出任何改編……

上文節錄於第23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8日), 文章原題《《顫.役.前》種族歧視的警鐘和女性主體的敏銳》。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新自由主義危機四伏 別被經濟排名牽着走

單憑審核教科書 就能解決通識教育的問題?

從左右逢源到左右為難 滙控對港啟示錄

解放軍軍機頻頻飛越 「台海無中線」到底是什麼概念?

張愛玲百歲冥誕 只是當時已惘然

種族之火蔓延城外 特朗普「製造恐慌」 拉攏巿郊選票

香港寓示新自由主義理想的失敗

《奪冠》背後的聯想 新體育經濟改變運動員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