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從「新三座大山」入手扭轉困局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深層次矛盾仍在,經濟發展停濟不前,眼下的香港,離林鄭競選時提出的願景愈來愈遠,到底,香港需要一份怎樣的《施政報告》來扭轉困局?香港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馮智政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政府當務之急要解決的,是「知識結構的改變」、「貧富之間的競爭力」和「中國因素的變化」這「三座大山」,「如果政府不從這三方面入手,再怎樣施政都是『皮毛』。」

調整知識結構與貧富差距

馮智政解釋,所謂知識結構的改變,是指知識本身和吸收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已出現改變,「以前我們學習知識的途徑會在學校;需要的是會考、AL的知識,即中英數加三科選修;現在的需求改變了,我們需要很多跨學科領域,以及素養、價值觀的培養。」他續稱,「學校教育是其中一個吸收知識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政府直至今日仍以為學校教學是學生吸收知識的唯一途徑,當社會出現問題時,只懂得『打壓』學校。這樣一來,只會驅使學生去利用學校以外的工具─如社交媒體和網絡來吸收知識。」

他認為,這種知識結構的改變背後還有科技進步帶來的張力,擴大了貧富之間的競爭力差距,「以前貧富差距可以用社會資源補足,沒電腦可以送一台給你,可以用稅、物資等二次分配來解決。但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貧富間的知識和資訊接收方法及內容可以有很大差距,政府在這兩方面是沒有能力改善的。現在的貧富懸殊需要資訊和知識再分配。以前都可靠讀書作為晉升階梯,做社會精英,但在現時的社會環境下,窮人往往讀書都『唔叻』,這是我們(研究所)見到的大問題。」

馮智政認為,學生需要一個新的課程、新的方法來接收知識,因此政府必須推行教改,推動「素質教育」,並在推動義務教育的同時,「加快課程改革、老師的培養。現在香港的學校、課程都很單一,正正需要『多元辦學』、『多元課程』來照顧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

馮智政指出,「為什麼我們的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如此遲緩?其中一點就是我們的人才配套未曾做足。」(攝)

他形容,在測試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ISA)中,「香港學生能力的下四分位數(lower quartile)比其他國家還要高,但上四分位數upper quartile 其實偏低。我們的教育平等化做得很好,但發掘精英的政策並不完善。」他指出,「多元辦學」、為學生梳理出多元升學和就業的途徑,才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科能力差異很大的學生,例如重文輕理的、選修強主科弱的,又或是在工程、應用學習表現很好的,往往找不到發展機會,政府需要為這些人提供一個升學途徑,包括本地以至國際化的出路」,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知識結構的改變牽涉了教育制度、青年政策和人才培養,其中還有學生的職業規劃、就業前景問題。「一個好的素質教育正正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若香港的教育質素做得好,是可以吸引人才來投資和定居的。」馮智政指出,「為什麼我們的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如此遲緩?其中一點就是我們的人才配套未曾做足。」

他形容,現在香港教育問題是「捉錯用神」,「我們以為科技的進步會使貧富懸殊收窄,但實際上拉得更大了,原因是富人學習的機會和質素變得更好,窮人的機會相對較少,質素亦難以保證……現在是winner-take-all(贏者通吃)的時代,尤其是創新科技,跑第二你都會輸。市場很難容得下很多的第二、第三。假如香港的市場趨向這種情況,窮人將會愈來愈慘。」

馮智政認為,科技的進步會使貧富差距擴大。(資料圖片)

馮智政以創科為例,「創科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行業,並不是一個本土產業,香港好的創科公司都不是香港的公司,比如impossible meat,Sophia - Hanson Robotics,它們都在科技園裏。問題不在於他們裏面有多少外國人,而是我們能不能夠幫助我們的學生打入國際創科市場。香港政府需要將人才連接到世界不同地方的創科市場,這樣才能引出香港獨特的人才優勢,增加香港的競爭力;而有錢人知道這件事,但窮人不懂玩這個遊戲。」

擴大「一國兩制」發展優勢

「政府一直未曾解決教育問題,只在中國元素(國民教育)上作調整。」馮智政直言這反映政府的施政思維一直缺乏「用心」,只管「執行」,未能擴大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發展優勢,自我設限,導致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一直下降。

「以往香港就算不做任何事,背靠祖國的優勢:人多、地大、機會多,都是『plus』因素,但現在國際形勢不穩,適逢中美博弈,這些『plus』優勢可能會變成風險,甚至虧損。」他提到民建聯仍然提出要「把握中國機遇」,「這句話已經存在二十多年了。我們研究所多年前舉辦講座,曾經邀請到一位愛國商人,他當時就指出,依靠內地賺錢的優勢已被他那一代人賺走了。現在已不能像以往一樣『銷售身份』了。」

面對內地的發展速度,香港如何找到自身的發展方向,才是經濟長遠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應該找準『兩制』下的優勢。縱然我們沒有外交權,但我們有《基本法》第七章處理對外事務的權力,而這正需要特區政府看準自身的優勢。現在國際形勢不明朗,正是『一國兩制』的機遇,特區政府應該積極與不同國家、地區、城市,推展經濟、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他續稱,「當國內不同城市都在國際化時,香港若不發揮《基本法》第七章的對外事務優勢,只跟內地的那套國際化走,那香港的競爭力只會逐漸消亡。」

面對內地的發展速度,香港如何找到自身的發展方向,才是經濟長遠發展的「重中之重」(資料圖片)

「『一國兩制』好的地方,就是我們(政府)最有靈活性去解決這三個問題。」他形容香港政府現時的《施政報告》,是「答卷做完多項選擇題就離場」,卻忽略了其他重要的「考題」,令香港的經濟、民生、政治皆陷入停滯。政府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他引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名言,「為官避事平生恥」,寄語政府拿出一份正視核心問題的《施政報告》。

上文刊載於第23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2日)《從「新三座大山」入手扭轉困局》。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AO黨」缺乏績效管理意識 談何有效落實《施政報告》?

上任三年 承諾落空 林鄭不可一路走數

施政報告|政黨建議之「最」背後 政治論述離地、短視、空洞

「台美復交」:一場欺騙民眾的政治說唱

人民幣匯率創新高 中國出口不再以「價」取勝

名人帶動,藝術普及化 流行精品變收藏新貴

抗疫九個月 百萬人病歿 我們為新冠肺炎找到「解藥」了嗎?

智慧出行新時代 構建港版「城市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