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出行新時代 構建港版「城市大腦」

撰文:鄺月婷 區嘉俊
出版:更新:

香港人多車多,截至今年7月,已有接近90萬架登記車輛,每日逾千萬人次乘搭交通工具,人車爭路,有時實在擠迫得令人難以透氣,而交通擠塞、空氣污染等的城市通病,香港幾乎全都患上。過去數年,世界各地紛紛推出「智慧城市」計劃,推動城市轉型,達至城市可持續發展,「智慧出行」便是其中一個重要範疇。
據數據分析公司Inrix的調查,交通擠塞便令英國去年付出69億英鎊的經濟代價,人均損失894英鎊,而在印尼首都雅加達,估計上班族每年因堵塞而平均浪費了150小時。

十年來,本港私家車數量已由2006年的35.5萬架大增49%至2016年的52.9萬架,佔全部領牌車輛七成。同一時期,全港道路總長度僅增長6%,這加劇了交通擠塞問題。(資料圖片)

從電子道路收費到機械人泊車

世界各地具前瞻性的城市已經開始使用創新科技推行智慧出行的政策,以改善交通衍生的問題。早於1998年,新加坡已成為全球首個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的城市,因應地點、駛經時間和車輛類型向駕駛者徵收不同費用,並採取了短距離微波通訊科技,所有車輛均須安裝車內裝置。計劃實施首年,早上繁忙時間進入收費區的交通流量便減少了16%,效果顯著。

新加坡自1998年實施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實施首年,早上繁忙時間進入收費區的交通流量便減少了16%。(新加坡交通局圖片)

美國洛杉磯市政府則在2017年為了改善交通擠塞的情況,利用Inrix交通數據平台的GPS跟蹤系統收集交通數據、分析路面情況、找出交通黑點。中國內地的智慧出行方案亦充滿科技感,香港智慧城市聯盟會長楊文銳向《香港01》介紹,南京地鐵夫子廟站設有機械人停車場,由機械人代為泊車,由於機械人可以自動移車,前後車位間毋須預留通道,該停車場較同等面積的停車場多出四成車位。他又舉例,杭州的「城市大腦」可以實時更新各項城市大數據,包括交通情況、空置泊車位數量、旅遊景點訪問人數、旅客景點內電子消費金額等。若出現塞車,城市大腦可以轉換交通指揮燈,紓緩問題。

在香港,智慧出行也潛力無限。政府於2017年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涉及「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經濟」共六個範疇,為了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政府將於今年年底前發表《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更新各項現行措施的進展和提出新建議。為了配合智慧城市發展,運輸署去年7月發布了《香港智慧出行路線圖》,整合出五大願景,簡稱「SIGMA」,包括安全(Safe)、資訊(Informative)、綠色(Green)、高流通性(Mobile)和便捷(Accessible),並提倡三大智慧出行策略,包括智能運輸基礎建設、數據共享和分析,以及智慧出行應用和服務(見圖)。

(香港01製圖)

建交通大數據庫紓緩擠塞

有份撰寫「原版」《智慧城市藍圖》的前政府資訊科技總監、大數據治理公會創會主席楊德斌向《香港01》表示,必須構建港版「城市大腦」,一如中國杭州使用阿里巴巴的「ET城市大腦」,即時修正城市運行的缺陷,提高交通管理效率。他說,香港汽車及人口增長穩定,未來港版「城市大腦」只需要利用交通數據找出較易塞車的地方,再調動更多資源去解決,「香港將在中環實施電子道路收費,是因為大家的主觀認知是中環特別塞車,第二階段可用數據找到下一個交通樽頸位。或許以後因為有了電子道路收費,大家會將辦公室搬離中環,慢慢可能過五至十年後,中環就不再需要收費系統!」

楊德斌建議港府應設立交通大數據庫來解決各方面的交通問題。(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港府年底前將推出「智方便」(前稱eID,數碼個人身份)平台,楊德斌認為,未來可把eID擴展至車輛,讓車子在駛過隧道、停泊時可以自動收費,為將來推行電子道路收費鋪路,只要車子進入收費區,系統便會立即偵測及收費。他說,當局也要在道路安裝攝錄鏡頭來收集交通數據,設立交通大數據庫來解決各方面的交通問題,例如計算各大海底隧道的合適收費水平、揀選電子道路收費的區域等,這樣才可以解決交通擠塞。「要以數據作決策,因為有時候主觀認知未必正確。」

和記電訊行政總裁古星輝接受《香港01》訪問時亦強調數據應用的潛力,他透露和電研發了一個適合跨境車隊、巴士公司等的車隊管理方案,而車輛上安裝的鏡頭同時能夠收集道路數據,「海外有案例,例如有個路口是交通黑點,政府部門沒掌握實體數據,便安排人手站在路口影相量度。若透過車隊鏡頭採集到影像數據,便能夠幫助運輸署改善路面設計。」

上文節錄自第23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2日)《 智慧出行新時代 構建港版「城市大腦」》。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AO黨」缺乏績效管理意識 談何有效落實《施政報告》?

上任三年 承諾落空 林鄭不可一路走數

施政報告|政黨建議之「最」背後 政治論述離地、短視、空洞

「台美復交」:一場欺騙民眾的政治說唱

人民幣匯率創新高 中國出口不再以「價」取勝

名人帶動,藝術普及化 流行精品變收藏新貴

抗疫九個月 百萬人病歿 我們為新冠肺炎找到「解藥」了嗎?

智慧出行新時代 構建港版「城市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