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單株抗體成效未明 測試結果關乎股價多於科學?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前文提及美國總統特朗普本月初確診新冠肺炎(COVID-19),除服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外,他還親自充當「白老鼠」測試一種抗體療法,接受了生物製藥公司再生元製藥(Regeneron)研發、效用未經證實的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mAb)雞尾酒藥物。

承接上文:【科技.未來】特朗普大讚功效神奇 抗體療法是通往疫苗橋樑?

關乎股價多於科學?

然而,即使特朗普形容再生元製藥的藥物是「解藥」(cure),但初步結果或其自身經歷暫時均不足以支持他的說法。特別是特朗普還服用了多種其他藥物,故當他把再生元製藥的藥物說成是他能迅速出院的關鍵,便遭牛津大學實證醫學中心高級研究員David Nunan批評其說法「極度混淆」:「到底是哪一種藥有效,你根本沒有頭緒。」再生元製藥行政總裁Leonard Schleifer也說,藥物是否真正安全有效,特朗普的經驗是「最弱的科學證據」。

特朗普形容再生元製藥的抗體治療藥物為「解藥」,但真的如此嗎?圖為再生元製藥人員研發抗體藥物的情形。(AP)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Myron Cohen警告,再生元製藥和禮來的藥物測試仍在進行中,完整報告尚未發表,需更多數據才可了解這些藥物如何或可否幫助患者。但也因此,這些初步結果只是透過公司新聞稿而非經同儕評審的科學報告發表,不難發現數據片面或不全。例如再生元製藥雖宣稱其抗體有改善患者症狀的趨勢,但Nunan批評,其發表的結果「樣本量少得可憐」:「這將存在巨大不確定性。我們(在治療組與安慰劑組之間)看到的任何差異都不太可能具有統計上的意義,意味着它們可能只是偶然的影響。」

禮來上月中的結果也沒有透露接受抗體治療和安慰劑的患者之間,住院率的差異是否達到具統計意義。在本月初的新聞稿中,禮來亦未提供一些重要的研究數據,如患者的實際病毒量、測試者的人口構成等。所以,前CDC署理主任Robert Besser提醒,要讓同儕評審發現有否漏洞或錯誤:「在看到數據之前,我將不作任何判斷。這些不斷在公司新聞稿出現的早期結果,給我的印象是它們關乎股票價格遠多於科學。」在本月初的結果發表後,禮來股價當日上漲了約2.5%。何況抗體測試也難保不會步上疫苗研發後塵,禮來另一個針對需住院患者、已進入第三階段的測試ACTIV-3,上周更因出現「潛在安全憂慮」而叫停。

生產與價格的挑戰

若抗體證實有效,在極速行動領導治療組別的FDA官員Janet Woodcock說,沒人知道到底需要多少劑量。但可以肯定的是,若疫情持續,單株抗體的供應遠遠不夠。

即使單株抗體證實有效,也跟疫苗同樣面對生產規模及價格問題,有學者認為現時這方面的討論不足。(Getty Images)

與一般藥物不同,單株抗體由活生物體在專門的反應器中合成,這種生物節奏難以輕易加快。此外,抗體生產商KBI Biopharma生產副主席Carnley Norman估計,現時世上最大型、造價約10億美元的生物製造工廠每年可製造足夠100萬人使用的抗體,若要治療數以千萬或億計的患者,而又需要不同的高劑量抗體的話,預料需300多間這種大型工廠才能應付,遠超全球現時的數量。而據《華盛頓郵報》委託會計師事務所BDO旗下的生物處理科技集團(BPTG)分析,若要製造出足夠的抗體藥物來治療所有確診病人,必須將全球所有單株抗體的生產力全部轉為生產新冠肺炎抗體一年以上,然而,現時製造單株抗體的反應器已被大量用來生產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的藥物。

再生元製藥和禮來亦表示,即使藥物有效,也無法滿足治療所有患者的需求,因為生產單株抗體所需的高科技生產設施根本不足夠。禮來的Skovronsky提醒,供應有限,意味着政府官員、非營利組織和藥廠可能需要共同決定誰可優先取得藥物:「這不是成本、加倍努力或有沒有決心的問題,這只是簡單的數學問題:世界上有多少可用的生產設施?而我們不能夠停止製造抗癌藥物或胰島素之類。」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3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9日)《染疫特朗普親當「白老鼠」 單株抗體療法乃「通往疫苗橋樑」?》。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押後《施政報告》背後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香港在「雙循環」格局中擔要角

中央連摑港府幾巴掌 請林鄭班子做好「港人治港」

公開調查 明晰理據 「釘牌」縱有理 教局須服眾

疫症時代 兩岸三地美術館伺機變陣

染疫特朗普親當「白老鼠」 單株抗體療法乃「通往疫苗橋樑」?

政治光譜兩極化 美國第二次內戰的隱憂

張艾嘉:當大家都在後退,就是我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