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氫能轉型難一步到位 成本與政策挑戰如何克服?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歐洲飛機製造商空中巴士(Airbus)9月底發布了三款飛機新設計意念,力爭2035年氫能飛機商用化。這正好配合德國、法國等提倡的新冠肺炎疫情後「綠色復蘇」政策,一些國家和能源巨頭亦已制定轉型氫能的計劃。在各種再生能源成本不斷降低之下,是次疫情會否再推氫能一把,讓這種潔淨能源真正走進主流?

承接上文:【科技.未來】疫情「綠色復蘇」推一把 氫能終可走進主流?

轉型或「先藍後綠」

空中巴士工程部執行副總裁Jean-Brice Dumont承認,氫能要真正能夠作為一種環保能源,所使用的氫氣必須是「綠色」的。產生氫的最清潔方法,是以電解方式,將水的氫和氧分開,過程使用的電力必須來自可再生能源,才算「綠色」氫氣。問題是,當下生產的氫氣只有不足1%是「綠色」的,其他都是使用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製成,是所謂「灰色」、「啡色」或「藍色」氫氣(見表)。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氫氣生產每年排放約8.3億噸二氧化碳。

氫能各種「顏色」

這也牽涉到綠色氫能的價錢是否具吸引力,因為愈潔淨的氫氣,其生產方式成本愈高。研究公司Guidehouse全球能源主管Dan Hahn指出,綠色氫氣生產一直增長緩慢,部份原因在於成本通常是以化石燃料產生的三至六倍。而據歐洲委員會估計,現時綠色氫氣的生產成本為每公斤2.5至5.5歐元,藍色氫氣每公斤約2歐元,棕色或灰色則約為1.5歐元。所以,引擎製造商Cummins新能源動力業務總裁Amy Davis預期,以氫氣作為替代能源,貨車運輸公司及其客戶可能不得不承擔更高成本。

有些研究和分析預期,綠色氫氣的成本將會逐步下降。一方面是因為投資增加。據彭博新能源財經估算,要將基礎設施現代化,令綠色氫氣成本具競爭力,全球到2030年應累計撥款約1,500億美元補貼。這將使綠色氫氣的成本在未來十年降低至每公斤2美元。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也正在下跌。例如《福布斯》(Forbes)指出,太陽能光伏模組價格自2009年起下跌了約九成;風力發電機價格自2010年起也下跌了五至六成。IEA去年6月的報告預測,在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和氫氣生產規模擴大下,到2030年,綠色氫氣成本將下降30%。

有研究機構預期,可再生能源成本將持續下降,長遠有助「綠色氫氣」普及。同時也有專家提醒,一些國家雖然提倡「綠色復蘇」,但在可再生能源和氫能政策上缺乏細節。(Getty Images)

當然,這也代表完全潔淨的綠色氫能轉型似乎無法一步到位。 天然氣供應商及化工業者林德(Linde)行政總裁Steve Angel預期,在這個轉型期間,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可能會先投身藍色氫氣,以二氧化碳捕集生產天然氣得出作為副產品的氫氣,因為這較具成本優勢。例如挪威能源商Equinor正計劃於2023年在英國動工興建一間製氫廠。其負責行銷、中游業務及管理的執行副總裁Irene Rummelhoff解釋:「我們的想法是,藍色氫氣將會為綠色氫氣鋪路。能夠快速擴大規模的是藍色氫氣。最能夠提供可預測的氫氣生產,也是藍色氫氣,也可能是現時最便宜的。」

計劃細節有待跟上

這些氫能轉型的大政策、大方向只是第一步,一些業者和專家指出,相關配套仍有不少落後和空白之處。例如日本在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方面仍然滯後。空中巴士也承認,其氫能飛機大計可否成功,要視乎機場的基礎設施、政府投入資金支持發展,以及鼓勵航空公司退役舊飛機的激勵措施。有些政府缺乏相關能源政策支持。例如德國能源智庫Agora Energiewende政策高級助理Michael Schäfer指出:「問題是,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生產滯後,復蘇方案欠缺了加快其他可再生能源生產的計劃。」

空中巴士指出,航空業轉型氫能需要政策與基建支持及整個業界行動。惟也有環保分子主張,更應反思航空出行之必要。圖為上月香港快運flycation首航。(林頌華攝)

這些氫能政策和發展並非毫無異議。有些環保人士批評,氫能飛機的計劃會令人們無法立即採取行動,減少乘搭空中交通工具。對他們來說,2035年才有第一架商用氫能飛機實在太遲。近月來,各地發生過環保人士到機場抗議,呼籲大幅減少航空出行。例如本年6月就有示威者闖入巴黎奧利機場停機坪,試圖阻止機場重開。至於有關綠色氫氣的高昂成本,以及藍色氫氣仍有碳排放等批評,IEA能源科技政策主任Timur Gül只說:「現在有很多人對生產潔淨氫氣感興趣,挑戰在於建立起生產和需求,兩者需要同時進行。這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夠做到。」

上文節錄自第23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2日)《「綠色復蘇」推一把 氫能終可走進主流?》。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國大選】特朗普不應連任的理由

選前一刻拜登勝算高 特朗普選情會否再次逆轉?

世界期待一個怎樣的美國?

黎智英助理Mark Simon捲入美國選戰 政治操弄假新聞,是守護還是破壞公義?

與其擔心長者乘車被濫用 不如全民共享兩蚊優惠

與袁彌昌對話 中間派,你到底是什麼?

換走港製標籤 港產品如何華麗轉身?

德國現場觀察 「歐洲典範」如何對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