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充滿習氏色彩的《建議》 解碼既保守又樂觀的「2035」

撰文:范曉鵬
出版:更新:

本月初,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結束數天後,更多細節曝光。內地官媒新華社刊發了三條重磅消息:一份《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建議》)全文,一份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同時也是《建議》起草組組長)對中央全會所做的「說明」,以及一份長達萬餘字的「建議誕生記」。

上述三文披露了中共黨內精英是如何判斷當下中國的內外部生存環境的。「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這份長約兩萬字的《建議》以一種樂觀卻相當謹慎的語言如此形容,而在五年前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那份《十三五規劃建議》則認為「(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同時,《建議》披露了中共黨內精英是如何準備兌現這個「百年大黨」所做的一系列政治承諾的。它提出了一系列宏大而多樣的目標,比如2035年實現經濟、科技、綜合國力的「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居民收入邁上「新的台階」,等等。但正如上文所說,相較於《十三五規劃建議》,本《建議》用詞要寬泛得多。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於十月底閉幕。(新華社)

納入未來十五年遠景目標

這份在中共所謂第一個「百年目標」之際出台的計劃看起來過於籠統,甚至過於保守,以致即使《建議》全文公布都很難感到「耳目一新」,但是,這種評價可能並不完整。這一方面是因為北京高層的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保持着一定的警覺,尤其是在中美關係惡化的衝擊下,「黑天鶴」和「灰犀牛」事件存在多種不可預知因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份《建議》並非「十四五規劃」的《建設綱要》,該份更具「實質內容」的《建設綱要》正在由李克強內閣負責起草,它將依據《建議》成文,而直到2021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後,才能上升為國家意志。

根據新華社披露的消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響,今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準備時間較之《十三五規劃建議》推遲了大約兩個月。消息稱,直到3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才宣布成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稿起草小組,而通常這在1月份便着手開始了。

習近平擔任「十四五」規劃建議起草組組長。(新華社)

4月13日,習近平主持了起草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彼時正是習近平提出了這份《建議》的38項內容。兩天後,起草組入駐保密級別更高的北京西郊。據稱,這個神秘的起草組每天戴着口罩通宵達旦一起研究、討論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其他部門、智庫提交的200多份建議報告。

兩個月後的6月17日,起草組在中南海懷仁堂—這是一個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見證過「二月逆流」等歷史事件,同時也是中共眾多治國「小組」辦公的場所—舉行了二次全體會議。正是在此次會議中,習近平決定要將這份建議納入未來十五年遠景目標,並最後定名為《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聚焦於「共同富裕」

因此,這是一份滲透習近平強烈個人色彩的文件,不僅內容上按照習近平的建議參考了二十五年前江澤民時期的「五年規劃」結合「十五年遠景目標」的方式,甚至形式上也按照習的想法參考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那份「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放棄塊狀結構,以條陳的形式形成此次60條《建議》正文。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從創新和新發展格局,一直到國家安全和國防軍事,覆蓋了12個方面。圖為中國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視覺中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文件中,充滿着習近平對於「共同富裕」的看法,「共同富裕」作為中共這個社會主義政黨的核心理念,被今天的中共決策層用「放大鏡」和記號筆濃墨重彩地標註出來。

事實上,《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主體部份完全按照習近平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邏輯來撰寫,當中有五部份對應解釋這五大發展理念;而此次《十四五規劃建議》則完全打破這種結構,從創新和新發展格局,一直到國家安全和國防軍事,覆蓋了12個方面。

此外,按照中共慣例,這份《建議》將向中共黨內(包括一些元老級人物)、民主黨派和社會群團組織徵求意見,而且首次採用網絡建言的形式徵求民間意見—這極有可能將成為中共改善其執政模式的方向。

兩萬字的《建議》覆蓋未來十五年規劃,當中提及科技強國、軍隊和國防「百年目標」,有關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3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9日)《一份充滿習氏色彩的《建議》 解碼既保守又樂觀的「2035」》。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國大選扯下民主遮羞布 還有什麼值得香港趨之若鶩?

一個令拜登不太滿意的結果 藍色巨浪變浪花

特朗普選舉輸了 特朗普主義贏了

夢起.夢滅 漩渦中的中國赴美留學生

暴風雨後的《施政報告》 林鄭月娥的政績大考

傳媒查冊關乎公眾利益 政府如何平衡私隱權與知情權?

因言獲罪還是裹挾輿論? 螞蟻上市風波的兩種敘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