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設施老化 科研效益不彰 是時候離開國際太空站?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國際太空站很可能沒有下一個二十年。一方面,國際太空站仍能夠使用多久是一大疑問。NASA署長Jim Bridenstine在8月底的網上會議上表示:「國際太空站是神奇的工具。當然,我們想在餘下日子用盡它。」但他也坦言:「我們不知道(國際太空站計劃)什麼時候會完結,只知道它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本來國際太空站預計使用十五年,近年亦開始呈現老化迹象。例如太空站廁所多次出現故障;2016年微隕石擊中窗戶,光是今年就已經三度調整位置以閃避隕石;自去年9月起太空站一直漏氣,到上月才找到破口修補。在國際太空站累計逗留879日的紀錄保持者、太空人Gennady Padalka上月中向俄羅斯新聞社說:「俄羅斯那邊的所有組件都耗損了。」不過,這些問題都不足以構成安全威脅。在國際太空站執勤的Rubins澄清,國際太空站仍然堅固可靠。俄羅斯太空政策分析師Andrey Ionin也同意,經過長久的軌道運行,損耗是意料中事,太空人具備足夠的訓練應對各種突發狀況。但這些情況都是太空站老化的先兆。

國際太空站漏氣問題持續約一年,最近才發現漏氣處在於俄羅斯Zvezda模組。雖不構成危險,但有資深太空人提醒,站上不少設施在使用多年後老化。圖為今年5月太空人在該模組上執勤。(NASA)

國際太空站會在哪一天退役,沒有人能夠說得準。過去十年,有關國際太空站退役的討論多次出現。美國將其壽命由2016年一再延長到2020年及2024年。NASA最近在太空新聞媒體Space.com發表了聲明:「各政府間合作夥伴目前已批准,至少營運國際太空站至2024年12月,我們已批准國際太空站飛行至2028年底。此外,我們的分析尚未發現太空站有任何重大問題,我們在有需要時仍可延續運作至2028年以後。」

由此衍生另一問題:應否長遠資助國際太空站運作?主張重返月球再前往火星的特朗普政府,2018年初在預算要求中提議,NASA在2025年結束對國際太空站的資助,並將部份營運轉手私人太空公司。NASA每年要花30億至40億美元營運和維修國際太空站,佔去其人類太空飛行預算近一半。NASA可望將節省的資金投放於其他項目,例如下一代火箭和深空探索任務。不過,此想法立即遭到國會反對,尤其是來自德克薩斯州及佛羅里達州等議員,因為這些州份特別多太空業相關的職位。

特朗普政府主張,集中NASA資源到重返月球前往火星的任務,縮短未來對國際太空站資助。(Getty Images)

另有一派專家質疑,儘管有這些成就,國際太空站的龐大投資仍物非所值。英國皇家天文學家Martin Rees指出:「首先,科學上的回報還是很小。我們知道了一點點人體長時間在太空會有何反應、在無重下培養了一些晶體,但這跟花在國際太空站的數百億美元絕不相稱。」他反指,NASA的資金本來可以更好地花在向其他行星發射機械人的任務,或建造軌道觀測站。現時太空船正在從火星和木星送回圖片和科學數據;兩艘旅行者(Voyager)探測器甚至已離開太陽系,成為最先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Steven Weinberg向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表示:「國際太空站上唯一有趣的科研,是使用阿爾法磁譜儀(AMS)研究宇宙射線,但操作時太空人沒有任何角色。我們可以透過非載人任務進入太空軌道,而且成本更低。」因此,Rees批評:「若問國際太空站有什麼新聞價值,從哈勃(Hubble)望遠鏡、火星、木星和土星的任務得到的新聞,比從國際太空站取得的更多。有關太空站的相關新聞,是Chris Hadfield唱歌(加拿大前太空人,不時在站上拿着結他自彈自唱)或廁所失靈。我認為愈來愈難以證明用公帑送人類到太空是合理的。」

有學者質疑,國際太空站的科研成果與其龐大投資不符。圖為加拿大太空人Chris Hadfield在國際太空站自彈自唱。(NASA/CSA)

近年,NASA積極計劃把國際太空站過渡至商業太空站。前NASA載人項目負責人、現職SpaceX顧問Bill Gerstenmaier在9月初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的視像會議上提醒,企業開發市場到足以令商業太空站實際可行的地步仍需不少時間,他擔心國際太空站會過早被放棄:「終結國際太空站並釋放資源進行探索的動力很大,但我認為這是錯誤的交易。」即使SpaceX今年5月的試飛已成功把兩名NASA太空人安全送抵國際太空站,但他坦言:「商業載人運輸業界尚未真正建立,要花點時間做好準備。我們不想只做一次阿波羅,只急於達成一個目標,然後什麼都沒有留下。」

上文節錄自第24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16日)《人類常駐20年 是時候離開國際太空站嗎?》。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致從政者們—請反思「港人治港」!

與港大經管院長蔡洪濱對話 港府應該怎樣推動經濟變革?

強制檢測、健康碼的背後 公共衞生前,如何平衡個人權益?

【請特首找數】實現真正創科夢 推動創科不應流於口號

蓬佩奧下猛藥「掉槍」 蔡英文政府敢看不敢撿

點票結果陸續確認 特朗普反勝最後一着難成事

【科技.未來】人類常駐20年 是時候離開國際太空站嗎?

疫下就業市場愈趨衰靡 如何解開美國「低薪青年」的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