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一小步 是地緣引擎一大步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11月15日,歷時八年談判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終告簽訂,成員除東盟十國外,尚有正自貿區談判的中、日、韓,以及鮮被視作亞洲的澳洲與新西蘭。由規模觀之,15個成員國共有23.7億人口,累計國內生產總值(GDP)近26萬億美元,對外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也高達十萬億美元,均佔全球總量近三成,是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

回顧過往,這般發展本有極大機率胎死腹中。RCEP雛型源自2011年11月的第十九屆東盟峰會倡議,正式談判則在2012年11月啟動,並於2017年邁入關鍵攻防階段;而就在同年,美國舉起保護主義大旗,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留給區域整合一盤困局,RCEP的構想也備受質疑。

RCEP將使締約國進一步加深經濟合作,圖為上海世博展覽館的新西蘭展區。(美聯社)

屋漏偏逢連夜雨。兩年過後,本為RCEP成員的印度以「擔憂衝擊國內產業」為由,於2019年宣布「退群」,致使RCEP談判進程再受挫折;今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國肩負沉重壓力,只能出台封城、限制跨界流動等相關政策,邊界概念從而高漲;與此同時,中澳之間齟齬不斷,華為、5G、孔子學院等關鍵字屢屢佔據新聞版面,雙方不僅唇槍舌戰,更上演非正規貿易戰橋段。

如此禍不單行,自令外界對RCEP投以悲觀目光;但也正因如此,年底的峰迴路轉更顯壯盛,宛如春節伊始的成串炮仗。在成員涵蓋上,印度雖仍觀望,卻無阻協議簽訂,曾力主「留印」的日本已不願蹉跎光陰,甫與中國交惡的澳洲則急遽轉向,共促協定成形;而在時機上,RCEP誕生於疫情過後的東亞與太平洋,象徵亞洲精英對保護主義的否決公投。在可見未來,浴火重生的區域化力道將持續主宰亞洲命運。

RCEP的成形雖源自東盟內生需求,卻無改中國將成主要引擎與市場的現實。圖為北京CBD東三環國貿附近。(美聯社)

另就現實層面觀之,RCEP的成形雖源自東盟內生需求,卻無改中國將成主要引擎與市場的現實。在此脈絡下,區域經濟一體化不過是協定的初階產物,如何藉此形塑整合引擎,進而改寫世界地緣局勢,才是RCEP任重道遠的真正關鍵。

並非亞洲「門羅主義」

自RCEP倡議成形以來,諸多論述便圍繞其展開,「中國欲藉此與美國領導的TPP互別苗頭」、「中國有意破壞國際經貿體系」等傳得繪聲繪影。縱使TPP如今已因美國退出而改名《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RCEP依舊懷璧其罪,只不過罪名由「經濟壁壘」換成了「中國的亞洲門羅主義陰謀」。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