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主地位」代價日大 美國自墮「美元陷阱」

撰文:盧偉文
出版:更新:

每當美元貶值或金融市場、經濟周期出現大幅波動,「美元末日論」和「美元霸權終結論」總是隨之「浮面」。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類似的聲音再次出現:有論者於去年年中指出,美元至今年年底恐下跌35%,其儲備貨幣地位亦將受到威脅。然而,從幣值下跌推演到美元國際地位下跌,當中的理據似乎過於牽強,從目前來看,這一論斷也與事實不符。(見表)
從聯儲局應對此次危機的表現來看,美元不僅沒有「完蛋」,其在國際貨幣和金融系統的中心性和主導地位反而得到加強。獨立宏觀研究機構TS Lombard中國區總經理廖敏雄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儘管貿易戰和新冠疫情令以中美為代表的地緣政治衝突升溫,全球化正在向「貿易集團化」轉變,例如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的簽署,讓區域內以非美元貨幣計價和交易得以實現,比如在RCEP內以人民幣結算。「但諷刺的是,疫情的急救措施同樣加劇了全球對美元的依賴,大量美元槓桿因此而產生,全球央行的美元互換增加了(見註解**),企業的發債量幾乎要翻番。」

(香港01製圖)

**註:央行貨幣互換協議最早是在2007至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得到廣泛應用,這一臨時性貸款安排讓全球多個央行能夠以等值本幣換取聯儲局出借的美元。在本次危機中,聯儲局共與14家央行訂立了相關安排,不僅較上一次增加了互換額度,而且延長了互換期限(84天)。美元互換對於遏制全球美元流動性恐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此看來,「美元霸權終結」的斷言與當下的現實仍相去甚遠。在這次史無前例的疫情衝擊前,美元再次成為了國際資金的「避風港」,證明了其仍維持着獨步天下的地位。正如廖敏雄所說,二戰後美元體系確實對戰後國際貨幣關係的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一些過去幾十年崛起的國家(比如中國),除了其自身的原因,也正是因為享受了該體系的紅利才有成功可能。」然而,隨着世界多極化和全球經濟秩序的轉變,這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早在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不久,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便撰文指出,儘管經濟全球化受益於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儲備貨幣,但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金融危機屢屢發生且愈演愈烈來看,全世界為現行貨幣體系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從中的收益。而且,不僅儲備貨幣的使用國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發行國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價。

隨着世界多極化和全球經濟秩序的轉變,這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資料圖片)

這些代價或許可以歸結為三點......更多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4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4日)《「霸主地位」代價日大 美國自墮「美元陷阱」》。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羅馬式蓄水池險被拆毀 政府保育思維亟需更新

莫加深兩地矛盾和消極情緒 黎智英保釋之爭

法庭已經依法判案 政治操作還需摒除 理清「12港人案」始末

心理衞生教育的缺失 港人精神有病不自知

「霸主地位」代價日大 美國自墮「美元陷阱」

央行數字貨幣落地 香港有何角色?

「後新冠」地緣政治新戰線 大國押注生物醫藥發展

「細胞肉」獲准上市 下一步,人造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