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被約談背後 「螞蟻巨獸」遭遇金融監管緊箍咒

撰文:秦珀
出版:更新:

「好的創新不怕監管,但是怕昨天的監管。」中國人經常說,怕什麼就來什麼,對於螞蟻集團及其創始人馬雲來說,兩個月前在上海的這一席「肺腑之言」,成為了一個預言。
可以說,過去十年,馬雲和他的螞蟻集團改變了中國人用錢、借錢的方式,也改變了中國金融業的諸多遊戲規則,無論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都因為支付寶、餘額寶、移動支付等諸多產品而改變。走進2021年,對於馬雲和螞蟻集團來說,到了需要改變自己的時候了,尤其是讓螞蟻集團走到今天的互聯網思維方式,以及阿里巴巴向來強勢的運維邏輯。

去年12月27日,恰逢周末,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的一則重磅消息,令螞蟻集團登上了財經媒體的頭條。消息指出,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金融管理和監管部門於12月26日聯合約談了螞蟻集團,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代表四個部門就約談情況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金融管理和監管部門於12月26日聯合約談了螞蟻集團。(視覺中國)

潘功勝在人民銀行的六位副行長中排名第二,兼任外匯局局長,他是劍橋大學博士後及哈佛大學高級研究員,不只是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學者型官員的代表,還擁有長期的國有大型銀行工作經驗。

此前的12月24日,人民銀行網站就「預告」將於近日約談螞蟻集團,督促並指導螞蟻集團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落實金融監管、公平競爭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要求,規範金融業務的經營與發展。

值得留意的是,12月26日是星期六,並非正常工作日。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對於螞蟻集團存在的問題,內地金融監管部門當下是「十萬火急」,必須「急事急辦」,不可再按照機關在平常時期「朝九晚五」的辦事作風來處理。12月24日預告、26日約談、27日答記者問,這一密集的辦事節奏,頗有些「互聯網速度」的味道。

規模不亞於四大國有銀行

螞蟻集團本身就是靠「互聯網速度」起家的公司,並在過去十年依托阿里巴巴迅速擴張業務,而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之前首次公開募股(IPO)時的市場估值超過了2,000億美元。

監管金融科技行業本身就存在諸多難點,何況是螞蟻集團這樣熟悉互聯網玩法的「巨獸」,內地監管部門發出的政策訊號可謂不言而喻。在內地,打着「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旗號的公司多如牛毛,但恐怕沒有哪一家能有螞蟻集團這麼重的份量。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內地銀行監管名詞套用的話,今天的螞蟻集團,僅拿出支付業務一項,恐怕就可以列入系統重要性銀行(SIBs)的名單中,但目前這個名單裏只有「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

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花旗集團(Citigroup)等大型美資銀行「大而不能倒」的現實,讓各國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反思:需強化監管舉措,避免一旦出現危機需動用巨額資金去救助這些事關金融體系安全的重要銀行,因此,SIBs就顯得更為重要。

螞蟻集團的主要業務都佈局在互聯網和移動支付上。(視覺中國)

跟傳統銀行相比,螞蟻集團的主要業務都佈局在互聯網和移動支付上。花唄、借唄等消費信貸產品依托於阿里巴巴的各種商業場景,客戶用其徵信系統來鑒別風險,可以像在銀行大廳一樣購買基金和保險產品。因此,螞蟻實際服務的內地客戶數量,恐怕並不亞於內地四大銀行的任何一家。

很難想像,假如螞蟻集團的支付寶業務突然因某種原因停擺,對於很多已不帶現金出門的中國人會造成多大的影響:用戶無法用支付寶進行線下支付,商家無法用二維碼(QR Code)收款,習慣了用花唄、借唄來消費的年輕一代,恐怕更如面對「世界末日」一般。

但是,螞蟻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牌照,也就不可能是SIBs中的一員,按照之前的監管方式,即使明知螞蟻集團這樣的超級平台型公司在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工商銀行,監管部門卻一直無從下手,更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嚴格監管。

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了螞蟻存在的幾大問題:企業管治機制不健全;法律意識淡漠,藐視監管合規要求,存在違規監管套利行為;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排斥同業經營者;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引發消費者投訴等。(視覺中國)

「少數科技公司在小額支付市場佔據主導地位,涉及廣大公眾利益,具備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特徵。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類金融和科技領域,跨界混業經營。必須關注這些機構風險的複雜性和外溢性,及時精準拆彈,消除新的系統性風險隱患。」去年12月8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的這一番話,所指的對象可謂昭然若揭。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螞蟻集團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第二次被金融監管部門約談。不過,首次約談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公布,這引發了海外的諸多猜測,也免不了一些聳人聽聞的小道消息……更多詳細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4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4日)《二度被約談背後 「螞蟻巨獸」遭遇金融監管緊箍咒》。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羅馬式蓄水池險被拆毀 政府保育思維亟需更新

莫加深兩地矛盾和消極情緒 黎智英保釋之爭

法庭已經依法判案 政治操作還需摒除 理清「12港人案」始末

心理衞生教育的缺失 港人精神有病不自知

「霸主地位」代價日大 美國自墮「美元陷阱」

央行數字貨幣落地 香港有何角色?

「後新冠」地緣政治新戰線 大國押注生物醫藥發展

「細胞肉」獲准上市 下一步,人造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