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兩國政局難測 歐盟前路仍是一片空白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2021年剛開始不久,國際政治的焦點都匯聚在兩百年體制正受到嚴重挑戰的美國上。然而,在大西洋彼岸,隨着執政歐洲第一強國德國近十六年的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將於本年9月大選後卸任,加上歐盟主要國家政局未穩,這個有望成為未來世界強權第三極的跨國組織前路何往,依然難以確定。

本月初美國國會山莊騷亂後,正當全球目光聚焦拜登入主白宮之際,德國和意大利也先後發生了重大政治事件。1月16日,德國唯一現存的大陣營政團基督教民主聯盟(CDU,下稱「基民盟」)進行了黨魁選舉,繼承默克爾中間路線的拉雪特(Armin Laschet)以極微優勢獲勝,有望成為未來德國總理。

另一邊廂,意大利的「政治素人」總理孔特(Giuseppe Conte)再次遇上執政盟友退團「背後插刀」,只能於1月26日請辭以尋求重組內閣。他雖然於上周一和上周二(1月18日和19日)分別在共和國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信任投票,但還是無改少數派的命運,最後只能為重新組建一個多數政府而放手一搏,在1月26日選擇辭職,使意大利馬上面臨「疫下大選之亂」的危局。

繼承默克爾中間路線的拉雪特以極微優勢於黨魁選舉獲勝,有望成為未來德國總理。(路透社)

默克爾路線的接班人

新任德國基民盟黨魁的拉雪特,是該國最大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th Rhine-Westphalia,下稱「北威州」)州長。他在1,001名黨代表的選舉中,以53%得票的些微優勢擊敗了得票47%的黨內右翼代表默茨(Friedrich Merz),將接替2018年底當選黨魁、卻被外界評為「扶不起的阿斗」的默克爾原本欽點的接班人、現任國防部長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

拉雪特在這次選舉中被視為「默克爾路線」的繼承人。相對於謹言慎行的默克爾,拉雪特是一個喜感十足、平易近人的人物。他在去年的狂歡節中更獲得「反對一本正經獎」。不過,正如打着中間偏右旗號,卻在任內落實最低工資、同性婚姻合法化,甚至開放百萬難民入境的務實主義者默克爾一般,拉雪特不是一個緊抱政治理想不放的人,從政多年也難以被明顯的政治主張所定義。

德國北威州州長拉雪特(左)當選基民盟黨魁,他的主要對手默茨祝賀他。(美聯社)

關於如何定位歐盟,曾在1999至2005年擔任歐洲議會議員的拉雪特似乎比默克爾更具雄心。他生於毗鄰荷蘭、比利時的德國邊境城市亞琛(Aachen),辦公室放着以亞琛為根據地的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的半身像;2018年更藉德法合作文化外交全權代表的身份,取得與主張「歐洲主權」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直接交流的機會;也曾指默克爾在歐盟議題上不夠進取。

近兩年,默克爾也逐漸走到此路線上,在拜登上台後,更表明對美關係不會「只有和諧」,強調歐洲將會在軍事和外交事務上擔起更大責任,似乎也切合了馬克龍對歐盟作為美國勢力之外、而非美國勢力之下一大權力重心的主張。如果拉雪特日後能順利主政德國,也可算是默克爾新路線的延續。

在其他外交問題上,拉雪特則承襲了默克爾的風格。無論是對於因克里米亞問題交惡的俄國、華為爭議和中美對峙態勢下的中國,還是對於特朗普治下關係愈加對立的傳統盟友美國,拉雪特皆抱持溫和立場,跟默克爾一樣多被批評為過於親俄、親中。在內政議題上,拉雪特支持默克爾較為寬容的移民政策,沿襲基民盟的保守財政政策,卻曾表示支持歐盟債券;雖然他的天主教徒形象比默克爾更深入人心,卻讓作為已婚同性戀者的衞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成為其副手,反映其與默克爾一般務實。

拜登上台後,默克爾表明對美關係不會「只有和諧」,強調歐洲將會在軍事和外交事務上擔起更大責任。(美聯社)

德國當前路線未定

不過,拉雪特當選黨魁並不代表默克爾路線能在德國繼續走下去。首先,默克爾的務實中間路線模糊了基民盟的右翼定位,過去數年已逐漸引致右翼選民(特別是前東德地區的選民)流失到極右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手上,而基民盟基層選民也明顯不支持這種路線—根據黨魁選舉前的黨員民調,立場偏右的默茨仍佔盡優勢,遠遠拋離拉雪特。

此刻拉雪特的勝選,全然是出於黨內政客階層對於民望高企的默克爾的忠實支持。然而,此等政治精英階層的抉擇能否在未來數月轉化為一般選民的投票意向,則是未知之數。曾擔任基民盟黨魁長達十八年的默克爾,一直是以超然於基民盟右翼價值之上的身份當領袖,她之所以一直得到同黨支持,全賴她能為基民盟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勝選。拉雪特在本年3月中的地方選區中,將會面對同一評核標準,其成敗將決定他會否像卡倫鮑爾般,成為「跛腳鴨」黨魁。

其次,由於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大大改變了德國政局,這位新任黨魁已再非基民盟總理人選的必然選項。一方面,疫情下,默克爾民望大漲,黨魁選舉多次押後,使得拉雪特失去了在全國爭取支持的時機。另一方面,其潛在對手在抗疫表現上也遠遠比他突出:其主導衞生政策的副手施潘就有可能喧賓奪主,「坐正」成為總理人選;而基民盟盟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下稱「基社盟」)的巴伐利亞州長索德(Markus Söder)也因其抗疫強硬作風贏得民眾支持。在拉雪特當選黨魁後,索德在針對各黨人選的總理民調上依然高出拉雪特近10個百分點。

最後,即使拉雪特能成為基民盟總理人選出線,未來德國的政治形勢最有可能出現的將會是基民盟(及基社盟)與綠黨組成聯合政府,這也許會改變德國的政治路線。煤礦產業家庭出生的拉雪特,在氣候轉變問題上立場與綠黨距離甚遠,如果他為了組成聯合政府而又堅持環保不應打擊經濟的主張的話,有可能要在其他議題上讓步,包括對華對俄等外交事務(綠黨反對華為進入市場,也反對德俄之間的天然氣管道鋪設)。由此可見,我們至少要等到下一屆政府上台,才能知道德國以至歐盟未來到底由哪一種政治理念來主導。

1月26日,意大利總理孔特主動辭職。有消息人士稱,孔特希望能獲得授權,讓他組建一個能得到國會官方支持的新政府。(美聯社)

意大利現政爭危機

另一方面,歐盟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局也進入更不穩定的階段。1月26日,意大利總理孔特主動辭職以尋求重組一個更穩定的多數聯盟,此前在1月13日,前總理倫齊(Matteo Renzi)領導的意大利活力黨(Italia Viva)以不滿孔特運用高達約兩千億歐元復蘇基金的計劃為由,退出執政同盟,馬上使孔特政府陷入倒台危機。雖然孔特之後驚險贏得了參議院的信任投票,無需被迫解散政府,可也只因為活力黨議員棄權才能成事,而孔特距離多數席位仍有5席之遙。而在沒有參議院過半席位的情況下,所有法案都寸步難行,例如原本計劃於本周表決的一項關鍵性的司法系統改革方案,就無疑面臨着失敗的命運,因此孔特在法案表決之前便選擇辭職。

目前,孔特正在積極與一些中間派的獨立人士溝通協商,以避免不得不低頭拉攏倫齊活力黨的17名參議員,他也談出了一些成績,在1月27日於參議院中已有自稱為親歐盟派系的議會政團成立,至少有十名成員,專門力挺孔特繼續執政。雖然這政團的原初十名成員皆曾在信任投票中支持孔特,但見勢似有其他議員將會加入,這也意味着孔特很有望能再次獲得組閣授權,而故意製造執政危機的倫齊則可能陰謀失敗。

上文節錄於第25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25日)《德意兩國政局難測 歐盟前路仍是一片空白》。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告別特朗普 拜登推新政 抗疫救市求團結 不應忘政改

中美關係步入新格局 「國際線」幻想該醒了

派錢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經濟治理需要有為政府

打工仔竟「貼錢炒自己」 取消強積金對沖不容再等

由旅行證件變歸化條件 BNO之爭的關鍵

主題公園變休閒區 海洋公園面臨絕路還是出路?

不封不封還須封 「疫區」是這樣變成的

半世紀關係跌至冰點 中澳此情不再?

愛爾蘭母嬰之家悲劇結案  為天主教腐朽歷史寫下終章?

【香港再規劃】「新界牛」逼車何時了?還看洪水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