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須摒棄「疫苗民族主義」 共同推開抗疫「第二扇窗」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去年1月31日,世界衞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國際專家小組的同意下,將新冠肺炎疫情定性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當時,他就指「這個宣示不是因為在中國發生的事,而是因為在其他國家發生的事」;而WHO亦發表聲明呼籲「所有國家都要準備好遏制疫情」。
一年過去,截至上周日(1月31日)全球累計染病人數超過一億、死亡人數也逾220萬。而就在前兩日,譚德塞再次發話:「一年之前,我說過世界有一扇『機會之窗』去防止新病毒的廣泛擴散,一些國家聽從,一些則沒有。如今,疫苗給予我們另一扇機會之窗去控制疫情大流行。我們絕不能浪費它。」他警告:「疫苗民族主義可能會達至短期的政治目標,不過它最終是短視的,(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譚德塞口中的「第一扇窗」,大多數國家都與之失諸交臂,只有諸如中國內地、台灣和新西蘭等少數國家或地區能夠有效遏制境內疫情。它們遏制手法雖有不同,卻同是「隔離措施」的各樣變奏。各國之失,不在於沒有對策,而在於沒有決心有效執行對策。

譚德塞警告「疫苗民族主義」雖然短期內可能達到政治目標,但最終只會適得其反。(路透社)

疫苗與病毒的競賽

當疫情大流行無法收拾之際,一些人就寄望於自然達致的某種「群體免疫」。例如,當印度上周公布德里第五輪抗體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受檢者已有新冠疫苗抗體之時,不少人(包括印度的一些傳染病學家在內)也引之為印度每日確診由去年9月近九萬人的高峰逐漸回落到今天大約一萬多人的解釋,而其衞生部長也根據此數據,宣稱國內遏制疫情成功,決定將游泳池、電影院等場所於2月1日以原有容納人數全面開放。

不過,即使人們願意接受自然達成群體免疫必然帶來的人命損失,群體免疫本身卻未必能長久壓制疫情,而讓病毒自然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過程也許更會使群體免疫的策略失敗。例如,去年10月有研究指,高達七成人有抗體的巴西亞馬遜州馬瑙斯(Manaus),如今疫情再次上漲,有初步數據顯示其中一部份原因似乎是病毒變種導致原有抗體未能有效抵禦。

有見英國、南非、巴西等變種病毒的「趨同演化」現象,不少專家都開始從演化壓力入手思考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鏈依然廣泛存在,加上療法、疫苗、抗體的壓力,一方面使疫毒有極多複製機會,當中有可能會出現能抵抗現有抗體的變異,而當此等變種病毒出現,則可以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廣泛傳播開去,造成疫情反覆。

如今我們無法有效執行自十四世紀以來施行的隔離措施,以遏制疫情,現代科學帶來的人造疫苗正好為抗疫打開了另一扇「機會之窗」。要把握這個機會,我們要做到的是「跑贏病毒」,一邊有針對性地以最快最廣的方法進行疫苗接種,另一邊則在疫苗開發上與病毒變種進行競賽。然而,正如隔離措施受到政治影響一般,疫苗接種也擺脫不了政治性干擾。

到底疫苗接種遭遇了什麼難題?全球各國又應該如何「跑贏病毒」?詳細內容請閱《香港01》周報全文

疫苗接種與隔離措施一樣,都無法擺脫政治性干擾。(美聯社)

上文節錄於第251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1日)《各國須摒棄「疫苗民族主義」 共同推開抗疫「第二扇窗」》。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 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1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精英思維主導 傳統經濟箝制 香港人才戰略困局

北京治港政策正從「鬥爭」轉向「改革」

「協商論」為何會寫進《基本法》? 「選舉」未必比「協商」進步

GME大戰的反思 血洗華爾街後,誰來埋單?

「快手」上市 新舊經濟在港大對碰

疫下長者 老無所「醫」

【科技.未來】新變種將成常態 新冠肺炎最終或成風土病

不育者福音兼「另類金蛋」? 美國生育產業商機龐大

回購公交機構,降低通勤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