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市民生命健康 心臟支架在港淪為「純商品」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去年,國家醫保局宣布集中採購100多萬個「通波仔」手術中使用的心臟支架,令費用由1.3萬元人民幣大幅下跌至700元人民幣;如今,超低價的心臟支架已在18個省區投入使用1個多月,當局計劃陸續針對不同外科手術配件及高級醫用器材進行集中採購。反觀香港,只是將市民的「救命支架」當成「普通商品」,與市民的生命健康一起被「販賣」。儘管總有意見提倡當局借鑑內地方式減輕病患負擔,但特區政府總以「兩地醫療系統不同」為由搪塞,完全暴露當局一貫的墨守成規和懶政怠政,漠視基層患者的生命健康。

心臟支架不應是「純商品」

「醫療」從來不是、也不應是單純「商業行為」,所以在任何地區,直接與人民生命健康權益掛鉤的醫療領域,都會受到十分嚴謹的約束和規管。然而,香港政府對待醫療問題時,例如醫用器材領域,卻一味固執於「大市場」——本港醫療儀器的製造、進出口和銷售,採取的是「自願認證」形式,而無特定法例規管。這難免令人猜疑,在港府眼中,就算是心臟支架這般如此常用、對市民健康尤為重要的醫療儀器,或許與服裝或者電子產品無異,都只是自由市場中的商品而已。

在公立醫院,通波仔手術所使用的所有儀器均為自費項目,約需市民自費5-8萬元港幣,當中每個支架的單價在一至兩萬元之間。私家醫院更加昂貴,手術價格高達10-30萬元。每每有立法會議員質詢、抑或傳媒向醫院管理局查詢——為何心臟支架價格高企時,當局總會強調「國際化」,不斷用「歐美品牌」、「國際標準」迷惑市民:支架價格就應該這麼貴。

然而,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等國際認證標準,都早已是產品進入市場的默認門檻,根本不能作為售價高昂的理據。事實上,是次國家醫保局集中採購的中標低價產品當中,除了國產品牌之外,還有香港常用的「國際大品牌」Medtronic 和Boston Scientific,而它們的報價分別只有648元和776元人民幣——這無疑等同打了港府一記耳光。

通波仔手術所使用的所有儀器均為自費項目,約需市民自費5-8萬元港幣,當中每個支架的單價在一至兩萬元之間。(資料圖片)

商家不軌還是政府無心?

由此可見,支架的成本並非動輒上萬,且作為成熟的技術,市場中支架價格本身已逐漸下降,成本價更是比想像中低許多。問題是,這些多出不止十倍的錢,到底去了哪兒?

內地當局之所以對藥品及醫療儀器進行集中採購,是為打擊銷售環節中的層層加價。但香港市場較小,業界又追求銷售過程的直接的和精簡,應該不至於徒添環節借機加價,所以,問題只能出在港府思維的根本弊病——把心臟支架當成「單純商品」,任憑市場定價。

這些年,無論支架市場的行情如何、價格高低,都是市場競爭所致,醫管局只負責招標,接受「市場價格」。儘管醫管局規定,要將這些產品以原價售賣給患者,不會從中謀利,但也絲毫不為患者經濟負擔考慮,從來不會主動對市場壓價。須知道,政府施政,理應為市民爭取更大權益,而不應只以「不從患者處獲利」為唯一目標,更不應為了「大市場」而擺出「小政府」姿態,視市民生命健康而不顧。

政府施政,理應為市民爭取更大權益,而不應只以「不從患者處獲利」為唯一目標。(資料圖片)

平衡各方利益只是藉口

也正是因為將救命的支架當成「單純商品」,港府在面對昂貴的醫療儀器和經濟困難的基層患者時,仍然宣稱「平衡各方利益」——慣用的推託,看似合理,卻只是庸碌無為的藉口,結果難免令人懷疑當局只是「照顧」某方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內地當局所為也是「平衡各方利益」:支架價格大幅下跌,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患者;同時,國家醫保基金的負擔也有了明顯的下降。除此,對於醫院而言,按照全年約定採購量的採購規模,醫院方面會得到醫保基金一次性的30%預付金,提高了現金流;醫生也因而節省與患者溝通的溝通成本——不必基於病患的經濟狀況,與患者再三考量選用哪種支架。另外,市場的利益也沒有被忽視,因為透過「國家隊」的集中採購,廠家紛紛開始轉型,對已普遍、趨向成熟技術的產品「薄利多銷」,從而注重研發創新技術。

看來,「平衡各方利益」並非難以做到。然而,港府卻以此為藉口止步不前,更忘了應把市民利益擺在首位的出發點。醫療系統不同又怎樣,難以加入內地官方集採又怎樣,面對無錢治病的病人,政府果真別無他法了?還是說,香港的政府從未真切考慮過香港市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