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民主路斷?軍隊政變帶來政治新格局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上周一(2月1日)清早,正當緬甸國會新會期即將展開之際,軍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國務資政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總統溫敏(Win Myint)等一眾全國民主聯盟(NLD)官員拘押,並派出擁有軍方背景的原副總統敏瑞(Myint Swe)補上署任總統一職,按憲法賦予之權宣布開始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將國家管轄權交到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手中。軍方行動以去年11月大選舞弊的指控為據,並打着守護民主的旗號,保證將於一年後舉行自由且公正的選舉。

在仰光的示威者,高舉支持昂山素姬和民盟的標語。(Gettyimages)

這一場政變果真來得乾淨利落。軍方在政變第一天已進行網絡管制,甚至令當地銀行也不能正常營業,且派出軍人在仰光主要地點駐守。支持昂山素姬和民盟的大型示威則直到上周六(2月6日)才開始,當天仰光及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出現了規模達到幾千人的示威,不過大體保持和平,未與緊密在旁看守的軍隊發生衝突。仰光逾千名民眾上周日(2月7日)繼續上街,聲稱會爭取民主到底。

但在疫情之下,加上軍方封鎖Facebook、WhatsApp、Twitter等主流社交平台,並在示威當天大幅切斷網絡(據觀察組織統計,上周六的網絡連接度一度降至平時的16%),民盟的支持者要組成大型組織,持續開展在街頭對抗軍方的全國性運動並保持動能,似乎也很難實現。

如今,敏昂萊已以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身份總領大政;昂山素姬與溫敏則分別被控非法進口對講機和違反抗疫規則,兩者最高皆可判囚三年,並有可能無法再參與政治。大部份於政變首日被拘的政治人物已被釋放,也可見在民眾未有充分動員的背景下,敏昂萊對自己剛得來的權位頗具信心。

緬甸政變獲取為該國民主道路帶來新方向。(路透社)

預期之內 亦意料之外

這一場政變的突然,震驚了全世界,卻也在全球觀察者的預期之內。

政變的近因要追溯至去年11月大選中民盟的大勝。昂山素姬自2016年執政以來,緬甸經濟增長未見明顯上升,2019年更大幅滑落,且其對於各少數民族的調解也遲遲未見進展,更因羅興亞人問題導致緬甸(以至她本人)在國際上聲名掃地。在去年的大選中,不少人都預期民盟的表現將不及其2015年重新參與選舉之時。由於軍方據其2008年憲法,在國會人民院和民族院都有25%的當然議席,因此只要軍方支持的聯邦鞏固與發展黨(USDP,下稱「鞏發黨」)能從民盟手中奪回一些議席,本年將因軍方65歲強制退役年齡而要退下火線的敏昂萊,就有可能以國會議席佔多數下轉任總統,並令民盟變成在野黨。

豈料,在緬甸的單議席單票簡單多數制選舉之中,依然獲得各地多數選民支持的民盟一舉奪得國會兩院超過八成的議席,而鞏發黨只得不足一成議席。於是,敏昂萊的總統夢就斷然破滅。不過,由於軍方掌控國防、內政與邊境管制,將全國武力握在手中,加上國會能阻止修改憲法的當然議席,外界也預期以往自行推動民主化、如今實權與選前無改的軍方會忍痛接受選舉結果。敏昂萊自己在去年11月8日(即選舉日)已表明會接受結果。

民主支持者要求軍方盡快釋放昂山素姬。(路透社)

然而,接下來的發展卻使緬甸上演了一場近乎特朗普式的質疑選舉戲碼。去年11月30日,軍方開始啟動對大選程序的調查;12月10日,緬甸選舉委員會拒絕了軍方「覆核投票」的請求;12月23日,軍方公布其對「大選舞弊」的調查報告;今年1月12日王毅訪緬期間,敏昂萊據報也曾與他溝通舞弊之論;1月14日,緬甸人民院拒絕了軍方有關舉行大選舞弊特別會議的請求,其後軍方開始為此大舉造勢,要求當局面對「政治困境」;1月26日,緬甸軍方正式宣布,2020年大選有「860多萬張選票有可能存在舞弊情況」,並表示如果爭議不解,軍方可「採取行動」;翌日,敏昂萊更稱「若然憲法不受人尊重和遵守,該予廢除」。

此後,國際社會開始回應,聯合國以至歐美多國都表示嚴正關切,要求軍方遵守民主規範。而民盟也與軍方展開談判,其後卻聲稱無果。首都內比都街頭亦出現反政府、反選委會、支持軍方的貨車遊行。到了政變前兩天,軍方卻表示會守護和遵從憲法,且嚴正否定阻止民主交替的可能,讓外界漸覺心安。豈料上周一清早,緬甸政壇卻風雲變色,震驚全球。

一個國家 兩個權力中心

儘管緬甸政變來得如此突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昂山政府與軍方構成相容不下的兩個權力中心。其中矛盾早在2003年軍方前總理欽紐(Khin Nyunt)的七步「邁向民主之路」計劃可見端倪。這份民主化計劃的全稱其實是「指導型繁榮民主路線圖」(Roadmap to Discipline-flourishing Democracy),當中透露出軍方推行民主化的兩大目標。

昂山素姬被軍方囚禁15年後,再次被捕。(路透社)

其一,當然是要使緬甸經濟繁榮起來。當軍方在1962年開始管治緬甸時,該國尚是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四、五十年後,它卻成為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到了歐美於2012年開始取消制裁之時,其三分之一國民每日收入少於一美元,處於普遍定義的國際貧窮線之下。透過民主化換取歐美解除制裁,加上昂山素姬的國際地位,似乎是明顯出路。

其二,更重要的是,這種民主是要在某方的指導之下實行,而軍方的2008年憲法將國會25%議席及掌握槍桿子的政府部門都以體制方式交到軍方手中,說明了這裏擔當「指導」角色的正是軍隊。問題在於,昂山素姬與民盟的終極目標就是取消軍方的「指導」角色,導致兩者的矛盾無從化解。

兩個國家權力相爭的矛盾,本身並不必然會產生衝突。可是,昂山素姬的獨斷獨行性格,以及其盡早削減軍方勢力的決心,與本來就擺出國家領袖風範、似有「棄武從文」傾向的敏昂萊顯得格格不入。

緬甸民眾早前支持敏昂萊,在街頭進行遊行。(路透社)

雖然,此前昂山素姬稱讚過其內閣中的軍方人員,可是,她與敏昂萊據稱關係極差,《紐約時報》更報道指兩人已超過一年沒有談話,可見今天政變的種子早已埋下。

到了去年3月中,昂山素姬更在國會硬推她明知不會通過的修憲法案,當中除了削減軍方在國會中的當然議席、取消軍方獨掌「槍桿子」體制安排的條文外,還包括取消前軍政府官員免罪權等甚具威脅性的修訂。至此,軍方當然倍感危機迫近。而在民盟繼續大領八成民選議席的背景下,敏昂萊也感覺到他不得不出手展示硬實力,以顯示緬甸民主的「指導」地位誰屬。

上文節錄自第252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8日)《緬甸民主路斷?軍隊政變帶來政治新格局》。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 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中概股棄美回流 香港可成中國的紐約

香港很富裕,市民很貧窮 拆解公共財政的迷思

專訪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 被誤讀的「租置旗手」?

第二屆「經濟高峰論壇」順利結束 政商領袖集思廣益 共謀香港發展機遇

同架不同價 陸港心臟支架命運大不同

三十年後,海洋塑膠或比魚多 疫下海龜的無聲吶喊

【科技.未來】衛星發射潮掀起 是時候正視太空污染問題了

【香港再規劃】公交政策旨在「公平」 公有化運輸 道路收費解擠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