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支架.二】特區政府應該怎樣降低支架售價?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上一篇文章提到中央政府集中採購心臟支架,令內地的心臟支架大幅降價約九成,與香港現時至少上萬元一個的價格差距極大。雖然心臟支架在香港的價格居高不下,但並未一路攀升。有心臟專科醫生曾指,近年來,香港出售支架的廠家逐漸增加,市場競爭下,支架價格比十年前便宜了10%至30%。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李樹堅醫生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曾推出裸支架,當年售價至少1.5萬港元,如今的藥物支架,從剛開始的兩萬多元降至如今的一萬多元:「非名牌、小廠家的DES(藥物洗脫支架),可能一萬元都不到呢。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還有物料的漲價,支架價格仍在下降,那說明真的是在降價了—雖然,相比起現在內地的價格還算很貴。」

承接上文:【心臟支架.一】港陸同架不同價 誰從中牟利?

客觀來看,本港心臟支架的價格確實一路走低,但這是市場競爭激烈的結果。那麼,面對經濟困難的病人,醫管局又做了什麼呢?

醫管局非無心理會 緣何仍陷高價困局?

李樹堅提及,醫生必定會將手術安全和順利進行排在首位,若在病情複雜的情況下,費用的考慮就需讓位。但他也表示,無論是在公立醫院還是私家醫院,總會有經濟狀況不好的病人。他早年就常常在醫管局轄下的醫院見到一些「夾心基層」的病人—人均收入以下,綜援以上。

李樹根表示,醫生必定會將手術安全放在首位,若病情複雜,費用的考慮便需讓位。(高仲明攝)

撒瑪利亞基金是於1950年由香港政府成立的信託基金,向有經濟困難的病人提供資助。心臟支架被納入該基金的安全網項目,病人需以「家庭」為單位接受嚴格的入息審查,才可獲資助。

「若病人十分貧困,我們就直接交給基金會處理。如果醫生覺得手術難度不高,病人又要求不要用太貴的支架,我們會幫忙挑選較便宜的。但在病情嚴重、手術難度高的情況下,不得不使用較昂貴的支架,那就很難辦了。通過醫生、醫院去議價,在公院幾乎是不可能。因為價格都是在招標時定好。其實我們做臨床醫生,每天都會面對這些問題。」李樹堅說。

相較於公立醫院,私家醫院的「議價空間」大很多,當遇到上述「夾心基層」病人時,醫院會聯繫廠家說明情況,以爭取降價。但據李樹堅回憶,早年醫管局還未使用招標模式採購心臟支架時,價格的彈性較高。

他憶述,香港剛開始有「通波仔」手術時,醫院設有專門的賬目,包括從撒瑪利亞基金取得的資助,以及運用這筆資金購買產品的款項等。當時有很多醫院和前輩醫生都實行一種不成文的方法,即對負擔得起支架費用的病人收取原價或較高價,而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夾心基層」病人,就會聯繫廠家降價。然而,如此操作卻惹來許多批評,有人懷疑醫生與廠家之間存在不當行為,也有病人認為不公平——「憑什麼我比他付多了錢?」

相對私家醫院來說,公立醫院幾乎沒有「議價空間」,遇上「夾心基層」時無法彈性處理。(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在諸多爭議、醫療倫理的考量之下,醫管局才決定用招標方式採購支架,保證價格統一。李樹堅思考片刻後表示:「(採取)招標模式後,醫管局與中標廠家簽訂兩至三年合同,訂明價錢,不可再加減。當然,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這樣一來,看似是公平了,但『夾心基層』病人就失去轉彎的餘地。」

若只看廠家賣出支架的價格,一定是拿到醫管局的招標會獲利更多。但李樹堅指出,廠家也需付出更多精力,以「應付」醫管局的高要求。他解釋,私家醫院一般對「全套支架」的完整性比較寬鬆,即不必囊括此款產品的不同長度、直徑,只需壓一點價,就會允許其擺在醫院。但醫管局對此有嚴格要求,每款產品都須齊備「完整尺寸」,不可短缺。除此之外,廠家也要定期到醫院檢查存貨。「大型公營機構往往都面臨兩難。一方面,若允許存在較大彈性,就會摻雜很多人為因素,可能會有不當行為。如果規矩不足,便有機會出現這些問題,或是被懷疑有這些問題。但另一方面,這對面對特殊情況的病人來說,就沒有靈活操作的空間。」

集體採購慎用公帑 香港能否仿傚內地?

內地集中採購導致心臟支架降價九成的消息傳到香港後,患者難免會期待香港仿傚此做法,從而減輕經濟負擔。這一話題頓時在業內引發熱議,很多心臟科醫生指出,內地由中央以百萬為單位集採,方能大幅降價,而香港所需支架數量有限,與集中採購的數量相差甚遠。全港一年所需支架數量也不過一萬多—僅為此次內地集採數量的百分之一。

這樣的需求量,也令一些廠家望而卻步,當中就有一些國產支架廠家。李樹堅解釋:「近年在內地醫療儀器行業中做得比較好的微創醫療,在香港上市後也試圖進軍本港市場。但這個市場實在太小,要花這麼多錢去競爭,可能得不償失,所以,他們還是主打內地及海外市場。」

陸港兩地的醫療制度不同,香港要加入國家的集中採購存在不少困難。(新華社)

香港支架市場小且漸趨飽和,當中大型、有名的廠家因資金雄厚,佔有絕對優勢。李樹堅分析,主要原因是本港醫院採取「寄售模式」,廠家將每款產品以「完整的一套」為單位,僅作「寄存」,而非直接售賣給醫院。每當有病人使用一隻,院方才向廠家下單一隻,這才有一單銷售。若沒有病人下單,產品只是擺在醫院的架上。所以,廠家若想加入競爭,就需在不同醫院擺放一套或多套產品。在此情況下,若產品的實際銷售數量不能抵銷在醫院「寄存」的貨品數量,產品過了保質期便白白浪費了。

所以,從商業角度來看,能夠「財大氣粗」地在醫院存放一套套產品的,一定是大品牌的廠家。它們投入得多,相應地銷售額也較高。

然而,即使內地的廠家前來開拓香港市場,也不可能以內地集中採購的價格售賣支架,香港市民也難有機會使用。這也是許多本港業內人士回應「香港會否加入國家集中採購」時提及的根本原因——陸港兩地醫療制度不同。國家集中採購藥品、心臟支架的目的,除了回應「看病貴」的民情、打擊中間商賺差價外,還為國家減輕醫保負擔。因為在內地,人們就醫的費用有很大部份都是由市民或職工醫保來支付。故產品出廠價以外的巨額差價,都需患者與國家醫保一起承擔。以成功進行的三批藥物集採為例,據國家醫保局推算,可為整體患者節省216億元人民幣,同時也為醫保基金節省323億元人民幣。然而,由於「一國兩制」,本港市民並不享有內地居民的醫保,故若想以集採價格使用支架,暫未可行。

國家集中採購藥品、心臟支架的目的,除了回應「看病貴」的民情,打擊中間商賺差價外,還為國家減輕醫保負擔。(美聯社)

李樹堅也認為,本港加入集採存在困難。目前能做的,也只是很多市民一直都會做的——去深圳就醫。「一直以來都有很多港人往內地就醫,牙科問題多在當地治療,因為便宜很多。此外,很多港人都會選擇去內地的醫院做檢查,然後回來公院獲得低價的治療——所以我們經常要看病人拿回來的簡體字報告。」香港的基層市民早就深諳「民間智慧」,穿梭兩地,以節省醫療開支。

既無法效法內地的集採方式降低心臟支架的價格,也難令市民使用國家採購的支架,是否意味着港府從中什麼都學不到、什麼都做不到呢?當然不是,港府反而可從此次集採中學到很多。就如醫管局為避免糾紛和麻煩,選擇無視高出私家醫院一倍的採購價格,這不但是對公帑的不負責,更漠視市民福祉。其次,中央既然能為減輕醫保負擔、令醫保得以有效利用而出手集採,港府為何不能為了減輕公營醫療的沉重負擔而果斷行動,反而一味「濫用」公帑呢?

繼續閱讀:【心臟支架.三】本港「迷信」的國際標準,只是基本門檻?

上文節錄自第252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8日)《中概股棄美回流 香港將成中國版納斯達克》。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 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中概股棄美回流 香港可成為中國的紐約

香港很富裕,市民很貧窮 拆解公共財政的迷思

專訪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 被誤讀的「租置旗手」?

第二屆「經濟高峰論壇」順利結束 政商領袖集思廣益 共謀香港發展機遇

同架不同價 陸港心臟支架命運大不同

三十年後,海洋塑膠或比魚多 疫下海龜的無聲吶喊

【科技.未來】衛星發射潮掀起 是時候正視太空污染問題了

【香港再規劃】公交政策旨在「公平」 公有化運輸 道路收費解擠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