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主旋律」的主旋律作品 扶貧劇《山海情》怎折服年輕網民?

撰文:盧偉文
出版:更新:

講述上世紀九十年代寧夏西海固地區移民搬遷、福建對口援助、鄉民在漫天黃沙的戈壁灘上建設新家園的電視劇《山海情》在內地播出以來,廣受好評,影視評論網站「豆瓣」上的評分起手式從9分起跳,之後繼續上揚,目前穩定在9.4分,反映審美標準較為刁鑽的年輕網民也被其深深折服。

對於一齣「主旋律」扶貧劇來說,這一結果是出乎意料的。了解國情的都知道,2020是內地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過去數年,全國上下一盤棋,地方領導為了響應號召、達成指標,拖着、拉着、拽着也要讓你脫貧,為此還鬧出過不少笑話。如今「死線」抵近,總結盤點扶貧成果既是水到渠成,影視創作也緊跟主題而陸續出台。

(《山海情》宣傳海報)

這便是內地扶貧劇在2020年扎堆湧現的背景。從西北地區的《山海情》、《一個都不能少》,到內蒙古草原的《楓葉紅了》,再到西南邊陲的《花繁葉茂》、《阿垻一家人》;從齊魯、燕趙大地的《最美的鄉村》、《書香遍地》,到湘西的《江山如此多嬌》,再到東部的《夢想開始的地方》、《我的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帶笑顏》等,這些劇的取景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內容更觸及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扶貧、電商扶貧、金融扶貧等因時、因地制宜的國家政策,生怕出現漏網之魚。

作為一部主旋律扶貧劇,《山海情》能夠脫穎而出,實屬不易。《山海情》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寧夏西海固地區,當地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其極度惡劣的環境更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orld Food Programme)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這種宏大的、刻骨的貧窮構成了整部劇的起點,其後的矛盾和衝突也由此展開。

聚焦移民搬遷過程

由於西海固地區貧瘠的生存環境,當地政府在九十年代初開始實施「移民吊莊」的政策。「吊莊」是一種形象化的說法,意思是像吊臂一樣挪動集裝箱,將山裏頭那些不適宜居住的村莊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這一過程說起來容易,真正去做就會發現困難重重,《山海情》就聚焦於一個叫湧泉村的移民搬遷過程,講述和呈現箇中迂迴曲折的故事。

在第一集中,編劇透過幾名吊莊移民因受不了苦而往回跑的情節來突顯矛盾,一方面,移民安置地雖是平原,卻是一片寸草不生、沒水沒電的沙子地,一切須從頭來過;另一方面,湧泉村雖然窮苦,但至少有祖祖輩輩留下的一點家底,渾渾噩噩過下去似乎也「沒有問題」。

但什麼叫「沒有問題」?在劇中,編劇用一些日常生活的具象呈現了無法承受的貧窮:三個兄弟合穿一條褲子;三餐都只能吃洋芋(西北地區對薯仔的稱呼);平時的飲用水是苦的,一年只能洗幾次澡;村民為了一個水窖、一頭驢就能把女兒許人⋯⋯這些細節不僅是歷史的真實,亦是絕好的衝突鋪墊……(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5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22日)《違反「主旋律」的主旋律作品 扶貧劇《山海情》疫下脫穎而出》。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香港需要怎樣的財政司司長?

駱惠寧新春講話 「變與不變」深意,港人聽懂多少?

終審法院拒允國安嫌犯保釋 黎智英保釋案的標誌性意義

走進低「肉」望社會

茫然人生的燈塔?矽谷精英迷上古希臘斯多噶哲學

退休教師悉心營造 浪貓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