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外交挑戰源自內政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在上周五(2月19日)透過視訊進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上,美國總統拜登發表上任以來首個國際演講,其核心訊息依然是他一以貫之的「美國回來了」。讓人不禁發問:美國真的回來了嗎?美國回到哪裏去了?美國回來幹什麼?

所謂的「美國回來了」,是指美國重新回到多邊主義的國際舞台之上,以及跨大西洋的傳統聯盟之中,與歐洲盟國協同進退。因此,拜登演說之日正是美國正式重返《巴黎氣候協定》之期,會前也召開了其上任後首個G7峰會,而拜登在會上也宣布將投入40億美元資助國際疫苗生產和分配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全是「回歸」的象徵。然而,美國回到的那個國際舞台,以及重新站在舞台上的那個美國,都與以往不一樣了。

圖為2021年2月5日,美國總統拜登於白宮發言談論經濟問題。(美聯社)

管治制度之爭

根據拜登的說法,當下的國際舞台正上演着「有關我們世界的未來與方向的根本性辯論」。他指出,辯論一方認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全球疫情的挑戰之下,專權制度才是出路,辯論的另一方(即美國一方)則理解到民主制度才是應對這些挑戰的要素。其口中的專權制度所指者以中國為首、俄羅斯為副,當然是不在話下。

在國際層面,拜登想要做的是一方面透過與歐洲和印太地區盟友的聯結,去抗衡中國,並在未來網絡世界、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領域領先並制訂規則;另一方面則是重整北約的聯盟去抗衡俄國。

然而,此刻國際舞台上的形勢卻未必能配合拜登心中所願。雖然,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等人都對這種「美國回歸」表示歡迎,前者認同西方盟友「要發展共同的對華議程」,後者則呼籲歐美共同向非洲供應疫苗,以抗衡中俄;不過,默克爾再次重申美德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暗指美國在俄德天然氣管道鋪設上的反對立場,而馬克龍亦繼續其「歐洲主權」主張,指美國正變成「太平洋強權」,暗示美歐盟友關係應是平起平坐,而非以美為主。

歐洲國家之所以沒有一面倒,「熱情擁抱」拜登的美國,除了雙方利益實有不一致、且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使他們心有餘悸之外,也是因為美國的結構性政治難題使得美歐合作難以長久……

上文節錄自第25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22日)《再呼「美國回來了」 拜登外交挑戰源自內政》。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獨家深度報道。

25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香港需要怎樣的財政司司長?

駱惠寧新春講話 「變與不變」深意,港人聽懂多少?

終審法院拒允國安嫌犯保釋 黎智英保釋案的標誌性意義

走進低「肉」望社會

茫然人生的燈塔?矽谷精英迷上古希臘斯多噶哲學

退休教師悉心營造 浪貓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