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浪貓與退休教師的桃花源 或因一封信化為烏有?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2009年,王國霞用自己的積蓄開了間貓舍,叫作「尊重生命,善待動物」(下稱「尊善會」),最高峰期收養了七十多隻流浪貓。這十多年來,粗略估計,最少也接收了過千隻貓供人領養。
「以前,我只想過退休後做陶淵明,買塊地,種些喜歡的東西,養幾隻貓和兔仔,躺在藤椅上面,一邊泡茶,一邊摸貓。一起床,去犁地,見到長成的薯仔便拿來吃。畢竟做老師,都儲到些錢。」上半生,她是小學老師,曾如此幻想自己的退休生活。離開了校園,沒買到地,沒成為陶淵明,反而在偏僻的寮屋村中與約四十隻貓為伴,茶泡不成,因為愛吃的貓總會一擁而上,王國霞做更多的是剷剷貓砂、換換水機、開罐頭餵貓⋯⋯
撰文:林嘉淇

王國霞為每隻剛來的貓命名,用力記住牠們的故事,默唸每隻貓的病痛,由糧食到藥物都有不同的準備。(黃舒慧攝)

小小的寮屋內,共有約四十隻貓。屋內放了一個個籠,困着年紀尚小或未絕育的貓隻。抬起頭,見到一個特別打造的小閣樓,閣樓上的貓較膽小,喜歡從高處遠遠眺望,與人類保持一定距離。

看起來只是體型大小不同的貓咪,在王老師眼中卻是有名有姓有故事的獨特生命。貓舍的貓只有少數特別親人,其他的貓只有開飯時才會走近她身邊。

日復日的生活都是由貓拼砌起來,清早起床開始餵貓、清理貓砂、為患腎病的貓打皮下水,來來回回、重重複複,沒停下來的一刻。她笑說:「以前養一兩隻貓時,聽不懂牠們在喵什麼、想要什麼,就不那麼忙,現在養了那麼多年、那麼多(隻貓),開始聽得明牠們想要什麼,會滿足牠們,所以現在是24小時都不夠。」

然而,平凡又淡泊的生活總是會突然出現漣漪。去年10月底,王老師收到屯門地政處寮屋管制小組(俗稱「寮仔部」)的信件,要求貓舍在今年2月2日前拆卸僭建物,將寮屋高度調低至過往紀錄的八呎,以及將現時的石屎建磚牆改回當初的木材。她說一接到信件相當驚訝,「我在這裏住了十多年,從沒想過會發生這些事。」

王老師自接到「寮仔部」的信件後,已立即安排拆走僭建物,然而,要原原本本回復貓舍的高度與建材,她坦言是一項龐大工程,只有貓隻必須搬走,才能成事。

在這三個多月間,王老師四出尋找新貓舍,但要找到可以容納這麼多貓咪的地方,難度甚高,而她更希望下一個地方是一個永永遠遠的「家」,「我搬走很容易,去別人家暫住也可以。但貓不同,不能一起搬,要幾隻幾隻慢慢搬。不然的話,牠們會雞飛狗走,四處藏匿,更不願出來進食。」

「我個性又不是太悲觀,或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很樂觀的,即使我不在,義工也會幫我照顧牠們。(怎樣形容心情?)我不懂得形容自己的心情,主要是擔心較多,不知對方是否願意寬限,不知收了牌後會怎樣,見步行步吧!老弱(貓)那些,我都不知怎樣處理。」日前,「寮仔部」回覆可寬限一個月。

陶淵明的「桃花源」是人人和諧共處的烏托邦。王老師當不了隱居山林的陶淵明,卻打造了貓人共存的「桃花源」,只願這處「桃花源」不被官僚僵化的政策破壞。

每隻貓都擁有獨特生命。(黃舒慧攝)

上文節錄自第25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22日)《退休教師悉心營造 浪貓的桃花源》。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香港需要怎樣的財政司司長?

駱惠寧新春講話 「變與不變」深意,港人聽懂多少?

終審法院拒允國安嫌犯保釋 黎智英保釋案的標誌性意義

走進低「肉」望社會

茫然人生的燈塔?矽谷精英迷上古希臘斯多噶哲學

退休教師悉心營造 浪貓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