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電子消費券想起 中國正步入無現金社會

撰文:李照興
出版:更新:

對香港而言,電子消費券還是較新的「派錢」方式,但在已全面裝置電子交易系統的內地,使用電子錢包和電子消費券已成為生活常態。特別是去年各地方政府為了疫情緩和後鼓吹消費、重啟經濟,即通過各種渠道發放不同形式的消費券。
要特別指出的是,電子消費券的出現,除了可作為派錢和利好消費的工具,其背後實則有一個更宏觀的社會經濟系統轉型在發生,就是中國全面的貨幣數碼化大工程。這要結合去年宣布推出試用的數碼人民幣來看,才能知道未來的「錢途」將發生什麼翻天覆地的變化。又或者說,這變化在內地早就發生,電子貨幣在中國強勢建立兼最大規模應用後,甚至是中國尋找全球貨幣與經濟話語權的一張王牌。

中國的電子貨幣普及史,一定繞不過2014年的農曆新年前後,當年「搶紅包」的網絡事件,十幾天內不僅造就了中國產品推廣史上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成功個案,更改變了普通人對電子錢包的態度。之後,過往人們對把錢放在虛擬錢包內,以至通過電子錢包去交易的疑慮,像在一個晚上就完全消除,從此開展了影響至今的全民電子錢包化及掃二維碼式交易方法。那次過年紅包事件,動機是單純且有點貪圖小恩小惠的,但聰明在適逢在過年派利是的環節中發生,令原本對科技結合金融的戒心變成暖洋洋的中國傳統活動,也開展了日後更漫長的電子錢包與電子消費之路。

內地人已廣泛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等電子錢包。

好多人說,過了這一關,就跨過心理障礙,以後花電子錢包中的錢,心理上就像打遊戲付金幣般輕易。這裏說的障礙,是把手機上的錢包(現在內地最通行的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和真實銀行卡綁定的疑慮,這是2014年前,電子錢包遠未全面普及前大部份人的疑慮。但當年這「搶紅包」個案發生了什麼呢?它把其時還算新興的手機社交玩法與傳統習俗醒目結合:大家過年可在手機上發放利是,而且帶遊戲性質,就是輸入一個總金額,但可設定分為多封不同面值的利是,讓親友在社交群中去搶,搶到的金額則是隨機而定,極強地結合了社交遊戲和過年習俗,影響所及,連最主流的央視也作報道。

春節搶紅包衝破心理障礙

這玩法瞬間病毒式傳播,人們開始在手機上拜年之餘,全國也玩起這遊戲。好玩是好玩了,但搶回來的利是,存在微信平台中,如何變現?答案是:你下一步就要把微信內的虛擬錢包和現實中的銀行戶口綁定,如是者潘多拉盒子打開了,即成現實。

七年之後,說中國的社會風景被手機電子錢包和電子交易徹底改變,絕不算誇張。現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極大程度上已達無現金狀態。由街市的攤檔到遠至邊疆和深山的小村合作社,都可以用手機支付(偏遠地方的盲點可能是手機訊號較弱,有時掃不到、過不了賬)。把供人掃碼的二維碼卡紙貼在當眼處,對小型商店來說很重要,每每得放多些在方便的位置,以供擠在攤前攤後掃碼的小額消費者使用。至於大型或高級一點的商舖,則選擇用收款槍去掃描消費者手機上的條碼。

當時甚至出現「不好意思,我還有些現金,今次付現金可以嗎」這種提問,然後有些銷售員可能半帶不爽地慢慢搜刮有沒有現金找贖,令本來「嘟」一聲「支付寶到賬啦」的輕鬆交易,回到數銀紙換算找贖。更大的問題是,隨着平日已沒太多人用現金交易,好多店舖,特別是以年輕客群為主的消費點,根本連現金都沒有,談何找贖?有家長反映,他的孩子之前在問他座機電話和CD機是什麼,他預測將來孩子會問他紙幣是什麼。這一點也不誇張……

李照興:
長駐京滬的知名文化人

上文節錄自第25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1日)《由電子消費券想起內地電子交易 內地步入無現金社會》。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政經巨變 北水南下 如何推動香港金融再上新階?

恒指成份股大改革 「香港公司」還站得住腳嗎?

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 夏寶龍在向誰喊話?

實事求是 為民解惑 直面根深蒂固的疫苗偏見

綜合評論《財政預算案》 改革欠奉 未見出路

山姆大叔動手興土木 拜登能實現美國高鐵夢?

【科技.未來】科網巨頭為新聞付費 澳洲新例未足以拯救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