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角力威脅金融穩定 香港必須捍衛金融主權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香港金融產業的再發展,離不開金融市場的穩定,而若要維持金融穩定,就必須掌握金融主權。可是,在過去一年,明明在金融事務上享有獨立自主的決策權、操縱權和控制權的香港,卻發生了兩宗威脅金融穩定的事件,當中包括早前附屬美國道富銀行的道富環球投資一度跟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行政命令,禁止香港盈富基金投資被指與中國軍方有關的公司。道富不久後即撤回決定,事件也算告一段落,但其所引發的市場混亂和背後爭議仍有待解決及釐清:當香港的投資產品管理人受外國的政治影響而未能盡責時,監管機構如何維護投資者的利益?更加關鍵的是,如果特區政府未能積極捍衛金融主權,談何維持金融穩定?

監管機構可如何維護投資者的利益,積極捍衛金融主權?(資料圖片)

美國早前禁止當地投資者投資多間被指與中國軍方相關的企業,由美資公司道富環球管理、但在港成立及註冊的盈富基金亦受到影響,因為道富隨即宣布盈富基金將會遵從美國總統的行政命令,不會對受制裁的實體進行新投資,當中包括在港上市的中海油、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然而,此舉無疑令盈富基金偏離恒生指數,結果引起非議,政界以至股民要求特區政府介入撤換管理人的呼聲四起。擾攘兩日後,道富迅速轉軚,隨即發聲明表示,會恢復投資恒生指數內的「制裁股」。

盈富基金是交易所買賣基金,針對此事,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1月底向傳媒表示,道富環球在處理盈富基金一事上,儘管沒有對投資者造成實質傷害,卻造成巿場混亂,金管局與盈富基金監督委員會曾向道富環球了解及跟進事件。惟金管局至今沒有對此進行警告及處罰。至於主要針對市場操縱行為、產品失實、投資者保護等進行調查的證監會,雖曾於2016年就道富環球在管理盈富基金時未有符合監管規定而作出譴責及罰款400萬元,但在是次盈富事件中,根本沒有角色可言。

盈富事件:監管機構不作為

盈富基金信託人及託管人為美資道富銀行,基金經理人為道富環球投資管理亞洲,而外匯基金公司則為持有人。針對金融產品監管及金融機構運作,證監會按《證券及期貨條例》賦予的權力訂立守則及指引。其中的《基金經理操守準則》便列出對於基金經理人在風險披露、利益衝突處理等情況時,所面對的限制及要求;而在《單位信託及互惠基金守則》(下稱《守則》)中,證監會詳列基金產品的認可程序、規定等內容,受託人/保管人可以是:在香港以外地方註冊成立而持續地受到審慎規管及監督的從事銀行業務的機構,或獲認可作為計劃的受託人/保管人及受到證監會所接納的海外監管機構的審慎規管及監督的實體。

《守則》同時列出受託人/保管人相應的責任:如執行管理公司的投資指示,惟與銷售文件、組成文件或本《守則》的規定有所衝突的指示除外;亦要採取合理謹慎的措施,確保該計劃符合文件內列出的投資和借款限制等,以及遵守該計劃的認可條件。《守則》亦要求當計劃需要作出某些更改,如引入新收費、更改投資目標及政策,必須事先得到證監會批准;如某些更改毋須經證監會批准,管理公司亦應先向持有人提供合理的事先通知。惟證監會指:「這些守則及指引並非附屬法例,違反有關規則不會招致任何司法或其他法律訴訟。」

是次盈富事件中,盈富基金放棄投資部份恒指成份股,即未能「提供緊貼恒生指數表現之投資回報」,有違投資目標;而道富事前亦未獲證監會批准。盈富基金不欲投資「制裁股」,本是源於道富擔心政治風險,但本港監管機構的不作為,則等同自動放棄「金融主權」,無疑把香港的金融穩定置於險境。

盈富基金是追蹤恒指成份股的ETF,去年恒指大升,盈富基金亦水漲船高。(資料圖片)

滙豐停派息:突顯金融安全隱患

除了近日的盈富基金事件,從去年的滙豐控股暫停派息事件中,亦早已略見本港金融主權薄弱的端倪。滙控因配合英倫銀行的監管命令,史無前例暫停派發股息。海外監管機構要求本地銀行暫停派息及股份回購,亦衍生對本港金融主權的疑慮。

投資滙控以收取利息,是不少香港股民的「信仰」,滙控管理層亦曾承諾每年派息維持不變,但去年初滙控接獲英倫銀行透過審慎監管局(PRA)發出的書面通知,要求滙控取消派發2019年第四季度股息(每股0.21美元,即每股約1.64港元),涉款約337億元,而其他英資銀行亦收到相類要求。PRA負責規管和監督英國的銀行、房屋貸款機構、信貸聯盟、保險公司及大型投資公司,亦會監管總部設於英國的國際銀行及保險集團。現時滙控於多個司法管轄區上市,其中包括倫敦證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而本港滙豐不管是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還是總資本比率,均處於市場標準,惟滙控為了應付疫情期間的資金需求,應PRA要求保留公司資金,因而選擇中止派息。

消息傳出後旋即引起大量股民不滿,滙控股價翌日崩盤。金管局就事件回應指,香港銀行體系資本水平充裕,平均資本充足比率超過20%,遠高於最低監管要求,有能力繼續提供穩定信貸支持香港經濟,因此金管局不認為有需要要求香港銀行暫停派息或回購股份。不過,金管局的表態並未令滙控收回決定;證監會則於去年5月發聲明回應相關查詢及投訴,重申證監會的主要角色是依照《證券及期貨條例》及相關附屬法例,對港交所上市公司進行規管,但滙豐的銀行業務及PRA的事宜不屬於證監會的監管範圍,因此並無理據就取消派息及暫停派息採取監管行動。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亦指,滙控遵循英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要求取消派息,並沒有違法,建議股東們別將錢浪費在法律訴訟上。

滙控一直是港人最為信任的公司,由於派息穩定,不少退休人士也樂意投資,換取定期的股息收入,但滙控除淨後卻不派息的做法,不但令其信譽受損,不少基金及投資者更因而蝕息蝕價。而不論是滙控取消派息,還是道富的「彈弓手」,不但引來千夫所指,更損害了投資者利益,可是,本港監管機構卻顯得無能為力。

滙控去年暫停派息,引起大量股民不滿。(資料圖片)

有內地評論員認為,海外監管機構要求銀行暫停派息及股份回購,是為當地財政及利益着想,而滙豐香港則據此叫停派息,事前沒有通報或向本港的銀行公會及金管局解釋,則違背金融監管的屬地/在地管轄原則(territoriality principle),或會造成金融安全隱患—以當地的利益為先,無視經營地與上市地的屬地分配權,以及金融監管權。海外監管機構要求銀行暫停派息及股份回購,亦衍生了對本港「金融主權」的疑慮,如何令香港長遠而言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具有金融主權的地方?

評論進一步指出,此舉亦形同挑戰中國的金融監管權,由此提出金融監管要採用地域分配原則(地域性原則)—即無論金融機構的註冊地在何處,均以其經營或上市的主體為準則,必須遵守當地相關規定,而非聽命於境外監管機構,從而加強監管,並同時進行金融主權的實體責任。

事件關乎港府與金融監管機構如何履行維護香港的金融安全、保障投資者權益等,以及長遠而言如何令香港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具有金融主權的地方。事實上,在「一國兩制」的前提下,香港本就享有金融事務的獨立決策權、操縱權和控制權,能夠自主處理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國際政經格局出現巨變,當香港需要轉型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以推進金融產業的再度繁榮,特區政府有必要以「一國兩制」為原則,立法要求在港註冊的基金管理人、銀行等金融機構,承諾遵守香港法規,只受到本港法律管轄,而非受其他地方的法律管轄及行政命令左右。特區政府須從香港利益出發,維護香港的金融主權地位,畢竟對香港而言,不受外部政治或經濟博弈影響,是最為重要的事。

上文節錄自第25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1日)《政治角力威脅金融穩定 香港必須捍衛金融主權》。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政經巨變 北水南下 如何推動香港金融再上新階?

恒指成份股大改革 「香港公司」還站得住腳嗎?

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 夏寶龍在向誰喊話?

實事求是 為民解惑 直面根深蒂固的疫苗偏見

綜合評論《財政預算案》 改革欠奉 未見出路

山姆大叔動手興土木 拜登能實現美國高鐵夢?

【科技.未來】科網巨頭為新聞付費 澳洲新例未足以拯救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