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實事求是為民解惑 直面根深蒂固的疫苗偏見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你看我已經站了半個小時,不停地回答問題,就應該知道我的感覺是很好的。」擾攘近三個月,新冠肺炎疫苗陸續抵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周一(2月22日)帶領多名主要官員率先接種,並以此強調沒有不良副作用。然而,香港早已捲入「疫苗政治」漩渦,特區政府若想有效消除偏見,必須實事求是地直面疑慮,再利用科學依據曉之以理,而不是只懂重複呼籲「不要乜乜乜」,否則將會弄巧成拙。

去年底,當內地、澳門、日本、英國、德國及俄羅斯等都已着手執行疫苗採購及接種計劃,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才於12月2日表示,特區政府開始初步構思全港免費接種疫苗。所謂「遲到好過無到」,上月下旬,疫苗終於陸續抵港,落後於人的接種計劃也於上周五(2月26日)啟動,首兩周的七萬個配額已滿,要待今日(3月1日)才再開放預約。

(資料圖片 盧翊銘 / 攝)

不過,接種計劃能否順利進行,仍然視乎特區政府如何應對香港早已捲進的「疫苗政治」,才能有效鼓勵大多數市民自願接種。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本港政壇也「熱鬧」起來。大疫當前,本應「同心協力,全城抗疫」。可惜,這句口號始終未能落實。一向號稱更能替市民發聲的民主派,在疫情中明顯未有擔起相關責任,甚至或有計劃或無意識地,總與政府抗疫政策「唱反調」。當然,作為議會反對派,監察政府自然是其職責。但按照議會思維,在反對的同時,是否亦應同時提出具建設性的抗疫良策?

然而,無論是排查檢測還是接種疫苗,這些對抗疫症的通用辦法,到了此次疫情中,卻頻頻被質疑「與內地勾結」。去年9月推出的全民自願性檢測計劃,因中央派出檢測隊赴港協助,港府又委派華大基因、金域檢驗、凱普醫檢三間內地機構的香港公司負責檢測服務,而引發社會對「私隱洩漏」、「內地醫護不合本港資格」之爭論。十八區民主派聯絡會議甚至在去年8月底發表聲明,呼籲市民不要參與。聲明指,檢測結果若為陰性,則會因此鬆懈,故無助抗疫,且擔心內地檢測人員有機會收集市民DNA樣本,政府又或借機推出限制市民自由的健康碼。

(資料圖片 鄭子峰 / 攝)

疫苗風波同樣如此,因政府購入國產科興疫苗,很多人產生排斥情緒。例如公民黨前立法會議員譚文豪曾在Facebook發文時貼上「#留名等睇林鄭身先士卒打愛國疫苗」標籤,暗示國產疫苗成效有限。但當一眾高官真的接種科興疫苗,又被質疑所注射疫苗並非科興疫苗……似乎只有當去年2月醫管局員工陣線為爭取封關而罷工時,民主派才敢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並非實事求是、一視同仁的「全面封關」,而單指對內地的封鎖;當第二波至第四波疫情數據通通顯示輸入個案並非來自內地而是海外時,民主派卻不敢高呼封關。

如實進行解說

這當中有多少是基於科學的理性討論,有多少是基於偏見和意識形態的爭辯,相信大家心知肚明。不過,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除了民主派的「盲反」,政府與建制派的「盲撐」,不僅給人以「無腦」之感,更會加深固有偏見,弄巧成拙。

例如,在民主派反對科興疫苗之時,新民黨李梓敬發文諷刺拒絕接種國產疫苗的「小黃人」應全面棄用「Made in China」產品,甚至要把自己也「掉埋」,因他們自己也是「Made in China」。一方想要將疫苗政治化, 另一方則用更愚蠢的方式,將「疫苗政治」坐實,很難想像這是本港政壇新秀之「風采」。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數據指出,市民拒絕接種疫苗的原因中,「對政府不信任」位居第二。政府若想促成「大部份人免疫」的效果,便應秉持實事求是原則,為市民解除疑惑。

(資料圖片 張浩維 / 攝)

上周一,特首、問責局長、行政會議及部份立法會議員帶頭注射了首批到港、也是爭議最大的科興疫苗。林鄭事後對傳媒表示自己「非常興奮」,即使站立半小時不停回答問題,仍感覺很好。此舉又為愚蠢之舉加了一筆,不僅不會令市民安心,反而會令人質疑誇大其詞、拍馬屁。官員帶頭接種本是加強公眾信心的好事,但從常識來看,一般人在注射後並無明顯感覺,故特首實在不必吹噓疫苗立竿見影的功效,如實反映情況,反而更能獲得市民信任。

離譜的是,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在商台節目中指出,官員們接種的針劑為「特別安排」的胰島素幼針,可在注射時減少痛感,但相信市民接種的是普通版本。他亦揶揄:「估計呢啲尊貴人士特別怕痛。」相比之下,澳門特首賀一誠十分貼地,接種的國藥疫苗與市民所用針劑並無分別,未有特別安排。由此可見,本港官員不免顯得造作。

特區政府抗疫心切,固然可以理解。但就算要鼓勵市民放下偏見接種疫苗,也要實事求是,積極運用科學知識,深入淺出地為市民解答疑難、提供指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科學看待數據

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本身就存在着較一般疫苗高的風險。正常情況下,一款疫苗的研發需進行三階段的嚴格臨床試驗,每每歷時十年。而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球面臨重大危機,只能壓縮研發、臨床、審批、生產到上市的時間為約一年,不免出現不同程度的風險和隱患。普通民眾並非專業,只能從公布的數據中了解不同疫苗的有效率及副作用。故政府最應解釋清楚的,便是這兩個部份。

根據第三期試驗結果,科興疫苗有效率為50.6%,剛剛超出世界衞生組織50%的標準;而復必泰疫苗有效率為95%,也是本港採購的三種疫苗中有效率最高的。對於疫苗有效率的「大相逕庭」,政府抗疫專家顧問、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曾指,不可直接對比復必泰與科興疫苗的有效率,若想直接比較,則需各自進行臨床試驗後,再一起做一次第三期臨床試驗,將受試者分為注射科興、復必泰及安慰劑三個群組。但由於疫苗需緊急使用,此做法並不現實。

他也指出,若相隔14日注射第二劑,科興疫苗有效率為50.66%,而如果相隔28日接種,有效率則可提升至62.3%。除此之外,科興疫苗提供的三期數據亦顯示,疫苗對預防輕症病例的有效率為78%,預防中度至重度病例的有效率則是100%。

(資料圖片 盧翊銘 / 攝)

科興疫苗為滅活疫苗,所引起的「免疫反應譜」較狹窄,即副作用可能較小,這也導致其有效率較其他技術平台的疫苗低一些。截至1月底,科興疫苗與復必泰疫苗已分別為逾600萬人、近1,000萬人注射,每百萬人當中分別有1和4.7人出現嚴重副作用。梁卓偉亦解釋,復必泰疫苗嚴重副作用會高些,或由於其含有聚乙二醇添加劑。但因其在很多抗生素、胃藥中都有使用,故此,並非「完全不可接受」。

上述信息當中的利弊,政府都需向公眾解釋,而非簡單陳述本港所購疫苗皆安全有效就可以。這樣才可方便市民挑選適合自己體質的疫苗。

協作完成接種

疫苗接種計劃的首兩個星期,即2月26日至3月11日的預約已滿額,預約者可於五間社區接種中心和醫院管理局轄下十八間普通科門診診所接種。然而,作為優先群組的長者,卻在此次預約中茫然無措。接種計劃第一日,有傳媒訪問到場的市民,發現有長者因未預約而被勒令離開,有老人家稱,自己不懂得使用網絡預約,又有老人家指自己只知道接種疫苗會好些,但對其副作用一無所知。

其實,政府專門開設了「2019冠狀病毒疫苗接種計劃」網站,對疫苗接種的常見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所涵蓋的範圍也十分全面,從對各種疫苗的介紹,到接種計劃的安排,都一一列明。對於早前公眾關心的第二劑注射安排,也予以解釋:兩次注射一起預約,兩劑注射的是同一款疫苗;並且根據最佳效果,安排科興疫苗應相隔28天接種,復必泰疫苗建議相隔至少21天,阿斯利康疫苗則應相隔4至12周。

(資料圖片 盧翊銘 / 攝)

但問題是,對於長者而言,若無子女協助,進行網上預約都幾乎不可能,更別說搜索相關網站、分析臨床數據信息了。那麼,誰來幫助他們呢?抗疫一年多,政府仍未學會多想一步,更未做到與地區組織合作。相信眾多無智能手機、不懂上網的市民,很難取得接種疫苗的信息。這時便需透過地區,將信息分發到位,令長者獲得幫助。然而,自疫情以來,地區的力量與網絡卻從未被調動、整合。年前開始的小範圍封區檢測,便暴露了政府與地區的信息斷層。地區組織雖然有心,卻無機會幫忙,甚至有熟悉當區情況的區議員也不知「如何發力」。

回到問題原點,縱使有這般那般的成見,政府卻並非「無可奈何」、「束手無策」,而更應做好本份,實事求是地發放疫苗信息、數據、注意事項等資訊,而非不斷火上澆油,最後適得其反。此次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關係到全港市民的生命健康,更關乎疫情的紓緩,的確是「重要戰役」—並非政治戰,而是齊心協力為緩解疫情而戰鬥。故當局萬萬不可大意,須照顧不同群組,結合地區力量,爭取令疫苗接種達到預期效果。

上文節錄自第25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1日)《實事求是 為民解惑 直面根深蒂固的疫苗偏見》。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政經巨變 北水南下 如何推動香港金融再上新階?

恒指成份股大改革 「香港公司」還站得住腳嗎?

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 夏寶龍在向誰喊話?

實事求是 為民解惑 直面根深蒂固的疫苗偏見

綜合評論《財政預算案》 改革欠奉 未見出路

山姆大叔動手興土木 拜登能實現美國高鐵夢?

【科技.未來】科網巨頭為新聞付費 澳洲新例未足以拯救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