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詰問:一份「正常」預算案,能否滿足當下香港?

撰文:石中堅
出版:更新:

2021/22年度《財政預算案》上周正式出爐,坊間對其普遍並沒有過度激烈的反應,這可說是一份大致正常、不過不失的保守型預算案。預算案集中於中短期應對措施,以紓緩疫情對產業的陣痛衝擊為主軸、增強香港長遠競爭力為次要任務,箇中當然並沒有太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建議,可是,在如今政局動盪、社會普遍對政府存有不信任、民情洶湧而民粹抬頭的種種前提下,一份「正常」的預算案,已實屬難得。

有關具體措施及政策的倡議及評核,坊間已經五花八門,毋須我們畫蛇添足。我們卻想藉此機會,提出一些較宏觀的整體評價,望能透過細看是次預算案,反思香港的中長期經濟政策及措施。

若要全面評論新一份預算案,在提出具體研判之前,需要對以下三大要素或問題具備基本的認知。

2021/22年度《財政預算案》上周正式出爐,坊間對其普遍並沒有過度激烈的反應,這可說是一份大致正常、不過不失的保守型預算案。(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評價預算案 須先認識三大要素

第一、預算案的服務對象為何人?理論上,特區政府的預算案應當服務全香港750萬人。但眾所周知的是,港人利益衝突及關係盤根錯節,能服務某一群港人的措施,並不代表能令絕大部份港人受惠。各政黨長年累月將基層利益掛在嘴邊,但實際上,能夠主宰香港社經決策的主要人士,多年以來皆是具有政商影響力的中高產人士及本地權貴。即使預算案確實能讓平民百姓得益,受權力枷鎖牢牢掌控的公共輿論圈也不一定會買政府的賬、以事論事。正因如此,本年度的預算案更應該是一個能直接回饋及支援基層和夾心階層的表態、讓政府將「扶貧濟困」等口號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契機。

本年度的預算案更應該是一個能直接回饋及支援基層和夾心階層的表態、讓政府將「扶貧濟困」等口號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契機。(資料圖片)

第二、財政司與政府整體施政方向的關係又如何?上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本身並非一名市場經濟的原則教條派,卻在政治考慮及經濟枷鎖下,選擇走上一條審慎理財、支出可免則免的「小政府保守主義」之路。此舉固然鞏固了香港庫房以應對危機,但也因此而錯失了透過較進取的直接投資或發展基建,增加香港競爭力的種種機會。現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本身的民望未有因反修例風波及新冠肺炎疫情而遭受太大影響,理論上,剛從第四波疫情緩和過來的香港,正是其可以大展拳腳的舞台。正因為2019年「大亂」過後的香港,至今仍未有清晰明確的發展方向,司長理應更進取地把握時機,描繪出完整的經濟藍圖,為香港未來指出新路。

第三、預算案中的倡議能否順利過渡到下一任政府?所謂的短中長期分工,其實是一場巧妙的平衡操作遊戲。若預算案的倡議只有「長遠發展」,而沒有短期應急措施,則有如「明日大嶼」的「遠水」一樣,置港人於水深火熱之中。但若預算案只着眼短期的「派糖」及「紓困」措施,則只是「斬腳趾避沙蟲」,難以根治香港真正的核心問題。故在制訂預算案之時,必須具有多方位視角,既有短期考慮,也兼顧香港的長期利益。現屆政府任期還剩下一年多,預算案中的倡議能否順利過渡至下屆政府,還是如2017年過後出現較為明顯的大規模調整?這些政治現實考慮,教我們必須調整期望,並同時了解或諒解預算案所提倡的政策背後的利益平衡。

若預算案的倡議只有「長遠發展」,而沒有短期應急措施,則有如「明日大嶼」的「遠水」一樣,置港人於水深火熱之中。(資料圖片)

以上三大要素,讓我們明白在評論新一份預算案時,要篩走不可取的主觀、過度理想化的遐想,才能夠去蕪存菁,看清楚這份預算案。觀乎整份預算案,產業發展正面,卻仍然欠缺結構性改革。詳細分析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

上文節錄自第25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1日)《年輕人的詰問:一份「正常」預算案,能否滿足當下香港?》。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政經巨變 北水南下 如何推動香港金融再上新階?

恒指成份股大改革 「香港公司」還站得住腳嗎?

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 夏寶龍在向誰喊話?

實事求是 為民解惑 直面根深蒂固的疫苗偏見

綜合評論《財政預算案》 改革欠奉 未見出路

山姆大叔動手興土木 拜登能實現美國高鐵夢?

【科技.未來】科網巨頭為新聞付費 澳洲新例未足以拯救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