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主之名 美國政治如何走上歪路

撰文:陳糸
出版:更新:

年初,美國國會確認總統候選人拜登勝出當日,特朗普支持者強闖國會山莊,企圖阻撓國會程序,以推翻選舉結果,事件震驚全球。輿論說「美國作為民主龍頭正在坍塌」,有人將衝擊歸咎於特朗普的煽動,萬亂之源就在總統特朗普。但美國民主朽壞多少出於民主本身,特朗普只是病徵,卻不是病因。
印裔美籍資深傳媒人法理德.札卡里亞(Fareed Zakaria)2003年寫下《自由的未來:美國本土和國外的反自由民主》(The Future of Freedom: Illiberal Democracy at Home and Abroad)一書。從分析可見,特朗普的冒起,早在札卡里亞預視之內。

眾所周知,美國是民主化程度最深的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日常生活各領域,民主幾乎無孔不入。民主之所以值得提倡,因為它最能保障人權自由。民主就是好東西,沒人認為政治問題出於民主本身。民主的病,也只能以加碼的民主去治好。選舉是民主的標誌——政府由選舉產生,成年公民都有權投票,也只有如此,政府才會「以民為本」。

美國民主朽壞多少出於民主本身,特朗普只是病徵,卻不是病因。(Getty Images)

自二戰以來,民主制度急速普及,許多後起的民主國家都舉辦選舉,鼓勵廣泛參與,勝選者都有一定的民意支持,但這些民選政府下的人民並不享有真正自由。制度上是民主了,但人權自由沒有得到保障,倒成了「反自由民主制」。以為民主決策必然保障人權自由,只是一場誤會。

「反自由民主制」(Illiberal Democracy)屬札卡里亞首創,相對於「自由民主制」(Liberal Democracy),後者提倡「憲制自由主義」(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它是一種政治價值,但與民主無關,兩者不一定並行。憲制自由主義着重法治和權力制衡,美國憲法最重要的精神就是防止一權獨大。這是札卡里亞的關注,當今美國政治哪邊獨大?就是民主獨大。

選舉人票制度
實為民意處處設限

札卡里亞指出,美國政治制度最顯眼處並不是它的民主,而是它的不民主。美國訂立《人權法案》就是為約束政府,不管政府挾多少民意,也不得削弱個人權利。三權下,美國最高法院由九位非民選法官終身擔任,隔絕民意干預。美國國會由參眾兩院組成,眾議院通過的法案,須經參議院首肯,否則不成法例。參議院由州議員組成,是世上最不具民意代表的上議院。札卡里亞還未提及美國總統大選的選舉人票制度,總統從來不由一人一票產生。那麼,美國政治制度何以對民意處處設限?

美國憲法奠基者之一麥迪遜(James Madison)大力支持權力分立,後世研究指出,麥迪遜支持分權的原因,就是想盡量拖延政策進度,拖民主後腿,製造「冷靜期」,蓋因民主充斥太多魯莽和激情,妨礙理智決定。正如英國保守派哲學家伯克(Edmund Burke)的名言:「民意代表受委託去行使他的個人判斷,如果他放棄判斷而唯民意是從,是對人民的背叛。」如果議員只將民意原封不動搬到議會,每遇兩難就以民調作決,並沒有讀懂代議制度。

權力自下而上
並沒帶來更高認受性

但今日美國,傳統已經丕變。札卡里亞說,一切出於對民主的追求。美國一直走來,在政治上不斷打破官僚壟斷、開放門禁、下放權力、向個體賦權。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政治制度大幅度民主化,在政治過程中引入更多公眾參與和監察,提高問責水平,措施包括實行議案記名表決、不允准閉門會議、轉移議長權力到全體議員、容許議員對法案作無限修正,讓權力更加「由下而上」。但弔詭的是,這並沒有為政府帶來更高認受性,反而是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愈來愈低,信任度陡降的現象與民主化的實施同步發生。權威被削弱,人民愈來愈不尊重政府。

丕變的藥引就是選舉。在選舉制度主導下,美國政治對民意高度敏感。社會愈來愈追求「當道的民意」,逆民意而行是政治自殺。為了選票,政黨需緊貼民情,兩黨在競賽,搶先屈服於民意,政黨理念蕩然無存。札卡里亞說:昔日,總統代表着政黨路線;今日,政黨只能跟隨着總統的路線。今日的政黨像花瓶,等待選民將不同喜好注入。

札卡里亞指出,美國政治制度最顯眼處並不是它的民主,而是它的不民主。但今日美國,傳統已經丕變。(Getty Images)

政黨如何衰落,就由黨內初選說起。政黨定期派員競逐公職,但出選名單不由黨內大老說了算,還須經過黨內初選,權力就由黨領導轉移到黨員。但初選的選民並不代表主流的黨意,遑論代表全國民意。黨內初選的投票率通常只有25%。什麼人會積極參與初選投票?就是黨內的活躍份子,或曰,是比一般黨員更加「狂熱」的活躍份子,這就為黨內非主流走偏鋒的政客製造機會……

上文節錄自第25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1日)《以民主之名 美國政治如何走上歪路》。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政經巨變 北水南下 如何推動香港金融再上新階?

恒指成份股大改革 「香港公司」還站得住腳嗎?

愛國者治港不搞「清一色」 夏寶龍在向誰喊話?

實事求是 為民解惑 直面根深蒂固的疫苗偏見

綜合評論《財政預算案》 改革欠奉 未見出路

山姆大叔動手興土木 拜登能實現美國高鐵夢?

【科技.未來】科網巨頭為新聞付費 澳洲新例未足以拯救新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