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安全對話舉行首場峰會 美日澳印各有盤算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上周五(3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菅義偉、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以視像會議方式召開了為時約兩小時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袖峰會,是為歷史首次。雖然會後的聯合聲明中繼續用上「自由開放印太」的慣常外交用語,老舊用詞之中卻見四國「疫苗外交」罕有的實質聯合行動。

Quad四國將建立「Quad疫苗夥伴計劃」,由美日出資增強印度的疫苗產能,預期在2022年底前生產至少10億支新冠疫苗,而澳洲與日本則會分別處理針對東南亞國家的疫苗供應,前者負責「最後一公里」的運輸,後者亦會幫助發展中國家購買疫苗和冷凍鏈的支援。

四方安全對話:美國總統拜登3月12日於白宮與副總統賀錦麗、國務卿布林肯及其他國家安全高層官員與會。(路透社)

除此之外,四國亦將成立高層級的「Quad疫苗專家小組」,與其他國際組織合作,支援相關疫苗計劃。

四國將在氣候問題和關鍵高新科技問題上分別成立工作小組。工作小組將發展技術設計、發展和使用的原則、合作發展技術標準、在遙距通訊建設及設備供應多元化等項目鼓勵合作、監察包括生物科技等關鍵高新科技機遇,並就關鍵技術供應鏈展開對話。

此前,《日經新聞》報道指,四國將在稀土供應上進行合作,以對抗中國在有關供應上的絕對優勢。

「印太版北約」的預兆?

相較於此前與Quad相關的目標性文件,四國領袖的聯合聲明以《Quad的精神》為題,其任務宣言也特別加入了「民主價值」、「領土完整」等詞語,還特別提到在印太外交圈中被視為針對中國對南海主權聲稱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事後即指,雖然峰會焦點不在中國,但「四位領袖都有討論中國構成的威脅,亦清楚他們都沒有對中國有任何幻想」,並稱他們都相信民主會勝過「專制」。

雖然峰會的即時成果似乎只是展現印太地區與中國「疫苗外交」的比拼,但不少人均預期Quad將隨着中國力量愈加雄起而變得更為重要,其合作廣度,以至擴張至其他區內國家的趨向也將日益顯著,長遠而言,有望發展成以制衡中國為首要目標的「印太版北約」。

拜登指「自由開放印太」對各國未來「至為關鍵」(essential);菅義偉則稱他對中國嘗試改變區內現狀表達了強烈抗議;莫里森指峰會是「全新層級的合作」;莫迪亦稱Quad終於「長大成人」,成為「地區穩定的重要支柱」。四人確定將在本年底前再進行面對面峰會。

拜登指「自由開放印太」對各國未來「至為關鍵」。.(路透社 )

峰會前後的一連串外交活動也似乎顯示各國積極進取的姿態。先有菅義偉與莫迪上周二(3月9日)通話,莫迪還用上了最早由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立下的「自由開放印太」用語,強調印日合作。繼而又有峰會前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確認,菅義偉將於今年4月上旬訪問美國,與拜登會晤,成為後者上任以來親身接待的首位外國領袖。

隨着峰會的結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將在本周二至本周四(3月16至18日)以外長、防長「2+2」的模式接連訪問日本及傳聞獲拉攏加入Quad的韓國,與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和防衛大臣岸信夫,以及韓國外長鄭義溶及防長徐旭會面。

其後,奧斯汀將轉訪印度會見其防長辛格(Rajnath Singh),而布林肯則會在返回華盛頓途中與國安顧問沙利文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Anchorage)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及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舉行另一配搭的「2+2」會晤。

對此會面,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上周三(3月10日)強調在美國領土上舉行拜登政府與中方官員首次會面的重要性,並且特別點明會面發生在美國與盟友溝通之後。布林肯同日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聽證上亦表明,安克雷奇會面並非如小布殊、奧巴馬時代般強調互相理解的「戰略對話」,並確定美國沒有準備也不會考慮以對北京的讓步換取諸如氣候變化議題上的合作。

如此頻繁的「聯盟制華」外交動作,配合滴水不漏的強硬言詞,似乎顯示出Quad確有可能成為拜登政府在印太地區制衡中國的重要工具。

圖為2020年10月6日印度外長蘇傑生、日本外相茂木敏充、澳洲外長佩恩及美國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在東京舉行「四國同盟」部長級會議前合照。(路透社)

冷戰格局不復存在

首先,Quad四國在貿易層面上並沒有太多共同利益,其共同目標則只有在地區安全和地緣政治的範疇之上,不同於以往北約各國全方位針對蘇聯的境況。這就決定了「印太版北約」的虛妄。畢竟安全問題只能是一國外交全盤考量的一個元素,而非全部。

雖然,提升Quad的地位最先由安倍推動,其繼任者菅義偉也強調Quad經歷困難後重拾「新動力」,可是,此刻已非日本經濟體量尚大於中國的2007年,即使是在安倍本人的執政後期,也顯示出日本對華的策略有變。從安倍2018年時隔多年的訪華破冰,到菅義偉上任後敲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使中日韓首次隸屬同一自貿區,都可見日本已實質上接受了中國興起的事實,從只強調中國威脅,轉向爭議下共同發展互利的格局。

與中國經貿關係極其緊密的澳洲,雖然自去年因要求世界衞生組織獨立調查新冠疫情源頭等爭議引發中國不滿,其後也進一步倒向美日的地區安全立場,可是經濟格局卻不易隨意調動,因此莫里森最終也無可避免要走回中間路線,難以成為美國制華的馬前卒。

而去年與中國爆發邊境衝突的印度,雖然極力維持其在印度洋的地緣大國地位,可是其在經濟力量卻遠不及中國,且有着深厚的不結盟傳統,軍備上也一直在俄羅斯的「生態圈」中,難與美國構成圍堵中國的準軍事性同盟。莫迪本人在峰會前就強調,Quad是印度「全球一家」古哲學思想的延伸,似乎就是要暗示其不結盟的既有立場。

即使是如今主政美國的拜登當局,雖然認定了中國是對民主世界的最大挑戰,聲言要與之進行「極端競爭」,然而也強調在氣候等議題上將尋求與中國合作。加上兩國斬不斷的緊密經貿關係,種種因素都決定了連美國本身也難以想像Quad會成為另一個「北約」。

在拜登政府的主導下,Quad的地緣重要性確有望提升,但要發展至冷戰時代北約的層級,可說是癡人說夢。

上文節錄自第256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8日)《美日澳印各有盤算 四方安全對話舉行首場峰會》。如欲閱讀全文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標準不一 指引不清 長者應否接種新冠疫苗?

正視「再工業化」錯誤 帶領「香港製造」重生

區塊鏈鑄藏品 顛覆拍賣市場 數碼藝術狂熱 投機泡沫破滅?

婚戀網站方興未艾 印度告別「盲婚啞嫁」時代?

乘勢而起 華語樂壇進入「人人直播」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