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香港研討會|香港創科大有可為 惟政府缺乏戰略部署

撰文:楊瀅瑋 程雪 黃雲娜
出版:更新:

三月中旬結束的全國兩會,通過兩項對香港舉足輕重的議案。一是決定修改香港選舉制度,以促進香港良政善治,二是正式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涉港內容影響深遠。國務院港澳辦主管智庫「全國港澳研究會」、由董建華和梁振英兩位前任特首兼全國政協副主席牽頭成立的「香港再出發大聯盟」、以及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今日(3月30日)下午主辦「『十四五』的戰略規劃與香港機遇」研討會,邀得多位重量級嘉賓出席,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前副主任楊偉民、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等等。

【17:40】香港貿易發展局前副總裁葉澤恩認為,「十四五」規劃的一個關鍵詞是內外循環相互促進。內循環與外循環是不同的係統,但也不是獨立運作的,要連起來相互促進。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香港是一個世界級的貿易中心,我們的外貿數量使我們的GDP的三倍。我們的離岸貿易在2018年是轉口貿易的117%。我們有大量的在岸和離岸貿易。因此香港是一個連接內外循環的關鍵地區。我們可以利用大灣區作為切入點,利用國外網絡引進外國的產品和資金。

【17:35】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談及香港與國家的發展關係。他指出,香港要充分認識到,香港與國家的GDP比較,從以前的GDP的27%到今天的2%,可見香港對國家發展的物理影響是有限的。所以,香港不能解決國家的大問題,國家也不能解決香港的所有問題,但是香港對國家的化學影響是巨大的,在國家與世界的聯通轉化中有非常巨大的影響。

李小加認為,香港對國家的意義在於「兩制」,帶來的聯通反應,化學反應,質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香港要不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融入十四五規劃之外。香港不能忘記自己的特色,第一是金融,第二是科技。在金融方面,香港重要意義對中國的資本發展,市場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香港的海洋法系,而中國是大陸法系,但全世界有名的資本市場都是海洋法系。在金融方面更適用海洋法系。

科技發展也是同一道理,香港的房屋條件,人口條件,不可能成為一個國家的創新中心。但香港應該利用制度優勢,與全世界的知識產權充分結合,建立完整的全世界保護機制、爭議處理機制、法律裁決糾紛機制,使得世界的錢,海洋法系的錢,能夠經過香港,進入內地。同時使得中國的發明創造,能經過香港,和世界接軌。最終使得科技的錢、人、規則,能在香港這個中國的海洋法系體制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17:30】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談及十四五的「規劃」和「設想」。他提到,一說起「規劃」,港人常常把「規劃」和「計劃」連在一起,認為香港會被規劃。但事實上,「十四五」規劃跟全世界潮流非常符合,包括碳達峰和碳中和,2030和2060.這個在我們大灣區的規劃,實際上還要提前,要和歐盟和美國一樣,在2050實現碳中和。因此,就要有一個倒推的辦法,令社會發展得更好。

王緝憲引述與會的楊偉民發言時所提到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大灣區和其他新興城市群都要繼續增加人口,還要增加1千到2千萬人,如果再加2千萬人口,就會達到9千萬人口的範圍。他說,香港人自認為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其實深圳已經超過了香港,而香港和深圳相加,就可以超過東京,而香港的挑戰和機遇在於,一邊要減低碳排放,一邊要增加人口繼續發展。

他特別提到,目前大灣區有三個機場,佛山正在建設第四個機場。珠三角未來計劃是四千萬人次。每一天起降的飛機在6000次左右。這意味著這些飛機在空中盤旋十分鐘,就會造成大量的碳污染。但同時,空運又很擁堵。這個是香港看不到的「卡脖子」的地方——我們的空域管理。早在2015年這個問題出現後政府計劃在2020年提出解決頒發並實施,目前沒有具體辦法。有一個說法是大灣區成立一個統一的航運中心,協調安排。現在由於疫情飛機航班減少,正是最佳時機去進行統一——畢竟香港內地飛行制度不同。

然而,當前他仍然沒有聽到任何進展。但是這方面的進展對於碳排放、環境保護等都有重要意義,因為未來可以預見,疫情結束後航班數量會出現V型反彈,但如果等到全世界都往外飛的時候就來不及做改變。他又說,京津冀、長三角,都需要解決空域問題。只有中央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中國空域由軍方管控。因此我們需要看到這個問題,需要中央區擴大空間,增加民用空域。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直播截圖)

【17:20】梁振英回應人才外流的問題時,直言擔心科研人才要改行,因為學有所成但不能學以致用,而且一流出就不能回來了,所以必須想方設法把他們留在香港,還要把他們留在科技界。他又提到,香港創科短板的例子之一,是他擔心特首任內所成立的創新科技局,因為「拉布」拖了很久才才通過,前後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今天人大常委會正好通過修改基本法附件,明確香港不能再用過去的辦法產生過去不負責任的立法會,不然香港社會要付出很大代價。

【17:15】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倪明選分享香港創科阻礙。

他認為,科技創新最主要依靠人才,就此提出香港面對的三個問題:

第一,香港有沒有科技人才成長的好土壤?香港引以為傲的是有很多世界頂尖的大學。港科大的建立刺激了香港大學的競爭和發展;香港可以從境外招來不少境外知名的學者,香港本身也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學者和畢業生。問題是,這些人才有沒有為香港創造更多的價值?他提到,十多年前,香港的優秀本科生都去國外深造;但最近,很多人想創新創業,創業就去內地去。在這個過程當中,香港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博士生,但最後都去了新加坡,澳洲和歐美,香港也培養了很多優秀的老師,都拿到了院士,但內地薪水給得高,房子大,科研平台也比香港大多。香港確實能培養高端的人才,但如何能為香港創造價值?香港必須要融入大灣區,才能讓香港的科研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二,港科大曾經是唯一可以做芯片的地方。但是三十年前的設備早就落伍了,三十年後沒有錢給我們更新。我們有最好的優勢卻沒有做好。

第三,鼓勵香港高校去大灣區辦學;希望國內也能給香港高校更大的空間,把香港的創新模式帶到內地去。科技創新的基礎,最重要是管理體制的創新。香港不缺好計劃,但是香港的執行力不行,應該簡化行政程序。例如科大在廣州校區的建設很高效率,450天建550棟樓,但在香港連審批都要一年。

倪明選表示,整個科技發展需要生態環境。香港可以從中扮演什麼角色?就是要做國際創新中心,首先要做基礎科研。基礎科研投入非常大,如果最後企業化、商業化、產業化都在內地,香港得益的是什麼?因此,這種發展不是單向的,要是雙向的。

倪明選質問當局,香港能不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能不能提供更好的科研平台?人工智能需要大數據和大量算力,但高校一提到算力,就到內地去了。港科大是三十年前,唯一能做芯片的地方,我們也培養了很多人才在華為海思,但是我們的機器也早就落伍了。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學生,能夠在深港兩個校區多些交流,多些實習的機會。我們希望國內能給我們香港高校在國內培養人才提供更大的空間,提供培養人才的不同的模式。

他希望港人和內地人一起合作,不僅是內地要投入經費,香港政府也要投入經費,「例如香港研究需要軟件工程師,芯片工程師,但是房價太貴了,香港能不能提供人才房?我們在廣州設立校區,南沙政府就給了我們人才房。」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倪明選。(直播截圖)

【17:00】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談及香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發展前景。他表示,「十三五」主要是支持香港進行科技創新的發展,「十四五」已經把這個理念發展到了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可見國家支持香港成為更加平台。而且,「十四五」規劃提出對香港「中心」角色的深化,是對香港發展有了一系列的內涵深化,香港要有的戰略作用深化和重新定位。他提出三點,香港要從國際樞紐轉變為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核心樞紐;香港的疫後經濟復甦,要適應新型全球化、中國經濟圈、亞太經濟圈的調整;香港的產業鏈要重構,傳統的科創定位不足以迎接未來新科技浪潮的挑戰。

劉元春認為,香港具有基礎研究優勢,因為擁有很多QS排名較高的大學;香港的營商環境優勢,包括低稅率和人才引進措施;政府也有新的戰略佈局,有八大方向;香港的科技發展取得一部分成就,在綠色金融和金融科技也取得一系列發展。

不過,他也直指香港的科創短板,包括:(1)缺乏產業鏈對創新科技的支持,沒有製造業、生物科技等產業支持;(2)香港有用較好的基礎研發,但是沒有完整的研發鏈——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市場創新;(3)研發人員待遇一般,研發成本很高;(4)科研創新的支持不夠。

另外,香港缺乏政府在頂層設計的戰略佈局,他重申,如果科創僅僅遵從市場導向發展,必然遇到系列問題;而就香港來說,香港發展科創的戰略理念,戰略部署,支出水平等三方面,都存在問題。

劉元春舉例,深圳的研發支出是香港的四倍,前者研發佔比GDP 4.2%,後者只有0.85%;而且,香港研發不僅強度不夠,結構也有問題,例如香港在高等教育和政府支出有60%,對社會、企業只有40%的規模,但在深圳,企業、研發支出的佔比達到97%的水平。

他建議,香港要構建創新鏈的新體系,不是簡單的背靠大陸面向世界,而是要融入大陸面向世界。創新鏈與產業鏈價值鏈的融合需要大市場,所以要運用大陸這個超級大市場,要與大陸的超級科技戰略,科技人才戰略中融入進來。香港可以成為在全新的自由體系的人才高地;香港要成為知識產權貿易的中心,香港有法律優勢,有金融優勢;香港要成為大陸和世界研發的中轉站;香港要努力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佈局。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直播截圖)

【16:30】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國務院港澳辦前副主任徐澤認為,香港具有地緣優勢,在國家實現「十四五」規劃過程中必定大有可為。

徐澤指出,「十四五」規劃展示中國未來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向。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大變局,有三個方面的改變需重視:全球經濟中心東移,高新科技迅猛發展以及新冠疫情給人類帶來了過往熱戰冷戰沒有帶來的傷害,需從更深層次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課題。中國在此時展示出經濟文化及制度韌性:疫情有效控制、經濟逆流而上,在全球貿易中實現了引資總量、增長幅度、全球佔比三大提升。

至於香港,徐澤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香港發展要相信自己,相信國家,相信香港,既要樹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也要維護香港穩定、防範外部勢力干預。他強調,「一國兩制」沒有變,《基本法》沒有變,中央支持香港發展並最終實現雙普選的決心沒有變。香港需要變的是,所有香港持份者都要深刻領會「一國兩制」的完整內涵,有擔當有作為去發展香港,並使香港在分享國家發展紅利的同時承擔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

徐澤認為,香港發展最重要的助力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近年來的主要成果在於:(1)規劃體系、政策體系逐步形成,單是在2019年,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關有出台了260多條政策;(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實現,包括一系列大橋、口岸、隧道的開工和建成。一地兩檢,24小時通關,港車北上等軟性措施;(3)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取得突破。醫院的建設,港人在深圳享受公營醫療——港藥通落成已接近尾聲,首批國際藥物將會在深圳使用;在教育領域,兩地合作辦學成績斐然;金融領域,股票通範圍不斷擴大;法律領域,港資港法港仲裁在深圳認證方面取得進展。

徐澤建議,未來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工作方向有三。其一,加強頂層設計和決策執行。由於迄今已有的各級機構不能落實統籌協調,要有效實現機制對接,要有頂層設計,同時把決策執行加以明確。其二,以重點區域建設形成輻射帶動,在綜合性平台上進行試點,高度重視粵港澳合作平台的發展建設,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其三,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要支持大灣區成為國際創新中心,這是大灣區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他重申,香港不僅是國際創新樞紐的需要,也是帶動廣州、深圳澳門等建設科創產業的意義所在,因此,要摸索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為科研產業化提供路徑。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港澳辦前副主任徐澤。(直播截圖)

【16:15】全國政協常委及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前副主任楊偉民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三個層次解構「十四五」規劃。

在新發展階段,「十四五」規劃是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開局計劃,有別於以往的五年計劃,所以極具歷史意義。中國發展建設的關鍵詞是「小康」,前二十年是「小康生活」,後三十年是「小康社會」,達到基本實踐和現代化。例如,「十四五」期間,國家將在共同富裕上增加努力,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

而新發展理念,是指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不斷提出一些新的發展理念,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習近平經濟思想」。

至於新發展格局方面,當中包括6個關鍵詞和8個重點任務:前者是,格局、循環、開放、整體、構建、系統;後者是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擴大居民消費、增加居民收入、加強科技自立自強、加強科技自立自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城市和城市群要素集聚能力、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全國政協常委及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前副主任楊偉民。(直播截圖)

【15:45】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談及香港創科未來。 鑑於香港的科研人才技術高,素質高,國家將會鼓勵香港有意願的科學機構加入國家科研體系,鼓勵香港的青年科技人員來內地交流與合作。科技部將會大力支持香港建設國家級科研平台,大灣區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吸引國際科技人才和技術來港。

王志剛指出,科學技術深刻影響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而香港的創新發展成為全國建設創新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重點在於以下八個方面:

(1)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其中,香港的科技力量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持香港建立國家級戰略平台;(2)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技術,全力提高關鍵核心技術的供給能力;(3)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創新策源能力;(4)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目前我國企業研發支出佔全社會研發支出的76%;(5)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香港的科研人才技術高,素質高,鼓勵香港有意願的科學機構加入國家的科研體系,鼓勵香港的青年科技人員來內地交流,合作;(6)加快建設區域高地,其中加快建設粵港澳創新中心,可在大灣區內建設科學基礎設施群,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連接國內國外的高地;(7)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8)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這一方面,支持香港有實力的科學家和機構與內地機構合作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

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直播截圖)

【15:25】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認為,國家已進入百年之未有大變局,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複雜深刻的變化,需要實現更加公平,更為持續的發展。國家之所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是根據全球經濟格局環境,和國內發展變化而作出的選擇,而國家已經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提升發展質量。

當中,將研發投入增長率放入經濟指標,保持在每年的7%以上;並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將超新驅動作為主要任務,加快推動數字化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包括組建國家實驗室等等,目標將戰略性新興產業GDP佔比17%以上。

「十四五規劃」當中設置港澳發展專章,中央政府堅定支持港澳發展的要求不會變。總的要求是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落實中央對特別行政區的管制權,特別行政區社會大局穩定,防範遏制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

國家重點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 航運、 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 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 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 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 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造一帶一路的樞紐作用,深化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完善香港居民在內地生活的便利措施。另外,要加強憲法基本法國情教育,加強香港同胞愛國意識。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直播截圖)

【15:10】主持會議的梁振英表示,是次研討會是為解國家發展規劃,並助益香港社會在未來五年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掌握新的發展機遇。他又提到,對於內地發展現況和規劃,香港和外國社會都不了解,冀各界能藉此克服不知道的障礙,解決不知道的問題,講好聽好「十四五規劃」的故事。

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

嘉賓:
王志剛: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
胡祖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楊偉民:全國政協常委及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前副主任
徐澤: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國務院港澳辦前副主任
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李小加:港交所前行政總裁
倪明選: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葉澤恩:香港貿易發展局前副總裁
王緝憲: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