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何不普及疫苗接種 再談放寬、通關?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上周一(4月12日)宣布,計劃進一步放寬入境限制,其中包括由去年11月起實施的「回港易」,將由澳門及廣東省擴展至內地其他地方的港人,容許他們持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來港而毋須隔離14天,並計劃下月推出「來港易」,以豁免內地人來港檢疫。然而,在陸港兩地疫苗接種比率仍然偏低的情況下,這種單向豁免措施成效有限,一來未能便利從香港返內地人士,二來無助提高兩地疫苗接種意欲。當局若想盡快「通關」以恢復經濟,除了嚴格防控疫情之外,還需加緊「疫苗護照」的落實,方能在給予來往人士雙向便利的同時,為病毒傳播風險「上保險」。

本應成兩地接種誘因

4月15日,政府宣布擴大新冠疫苗接種計劃至16到29歲的人士,接種復必泰疫苗的最低年齡是16歲,而接種科興疫苗的最低年齡是18歲。經此次擴大後,接種疫苗的優先群組將涵蓋550萬人,相當於開啟了全民接種的模式。截至4月20日,接種第一劑疫苗人數累計超過75萬人,另有約39萬人已接種第二劑疫苗。儘管接種群組不斷擴大,但75萬人對於550萬人「全民接種」的理想效果而言,僅完成了一成多。

現時香港的新冠疫苗接種率仍然偏低,距離達致「群體免疫」仍有一段距離。(余俊亮攝)

3月20日,由香港創新醫療學會主辦、展貿配協辦的「新常態、創科新思維 — 粵港澳新冠疫情面面觀」網上研討會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現時內地民眾因認為疫情並不嚴重,導致接種率比較低,僅為4%,期待7月的接種率可達四成。

為了在恢復經濟的同時,增加疫苗接種誘因,世界各地都開始以「疫苗護照」的形式放寬出入境的通行。以色列、歐盟國家、英國、新加坡、日韓等地都已開始實行。相比之下,港府擴大「回港易」的適用範圍,並推出「來港易」,本應在疫苗接種中扮演誘因的通行政策,卻與身在香港的民眾毫無關係,亦難以促使陸港兩地的接種率增加。

雙向的大灣區「疫苗護照」

輿論對「回港易」、「來港易」的另一批評,則是「廢」。正如上文所述,此計劃只是單向豁免來港的強制檢疫,對於需要返回內地的人士而言,仍須遵照當地隔離措施。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便批評,此措施「唔湯唔水」,單向通關對促進兩地貿易往來並無太大幫助,同時,他亦擔憂若無要求接種疫苗,僅憑兩日內陰性檢測證明便可來港,難防隱形患者。

無可否認,內地疫情防控得當,相對香港而言「安全」得多,但整體疫苗接種比率仍然不足一成,而個別城市亦偶有出現小型社區爆發的情況;再者,香港疫苗接種亦不普及,疫情更是時起時落,倘若貿然放寬入境限制,可能適得其反。因此,更加理想的做法,或許是以接種疫苗為前提,甚至可以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試驗單位,為人員來往設計「疫苗通行證」。

有學者指單向通關對促進兩地貿易往來並無太大幫助。(鄭子峰攝)

在「新常態、創科新思維 — 粵港澳新冠疫情面面觀」網上研討會中,鍾南山與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皆提出粵港澳三地合作研發新冠疫苗,並訂立抗體的標準,令三地在抗疫工作上更能產生協同效應。

群體免疫遙遙無期

誠然,新冠疫苗目前未被證明能夠百分之百免疫。然而, 無論是季節性傳染病,還是在大型疫情中,全面接種、全民免疫,皆為最理想的目標,即使未能保證百分百免疫,但仍能大大降低感染及感染後重症的風險。

港府擴大了接種群組,令16歲以上的550萬港人都享有接種機會,便是為了達至「全民接種」的效果。況且,近日香港出現變種病毒個案,儘管已禁止印度、巴基斯坦及菲律賓民航客機到港,但仍未掌握變種病毒的傳播情況。正如不少知名公共衞生專家所言,即使地區內防疫措施再細緻,外來病毒仍有可能「摧毀」現有的抗疫成果,令社會措手不及。在此情況下,接種疫苗成為此抗疫階段中的必備方法之一。

當中,年輕、健康的群體更應積極接種疫苗,除可盡公民義務外,更能起到對家中長者、兒童及身體虛弱人士的保護。眾所周知,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接種疫苗,兒童、長者、長期或嚴重病患等體弱人士,可能會因對疫苗副作用產生較大反應,而選擇不接種。但同時,正因他們免疫力低下,也更容易感染。

及早接種疫苗不但能降低感染風險,更是對身邊人的負責和保護。(梁鵬威攝)

這時,便需其身邊的人加強防疫,接種疫苗。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網站,增加群體免疫力有助免疫能力較弱人士抵禦感染風險,如一名免疫能力較弱的兒童周圍皆為未接種疫苗的人,此名兒童感染病毒的機率便會較大。「公民義務」或對部份人而言太過空泛,那麼不妨為周圍的親友考慮,體弱長者、兒童、孕婦、病患等,需要得到身邊人士和社會的的保護。

簡言之,對於放寬通關之政策,港府應早日協商可雙向通行的疫苗護照,才能在相對安全的基礎上,逐漸恢復經濟活動,達至一舉兩得。香港不可能永遠封鎖,故對市民而言,應及早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風險,為接下來陸續恢復的通行、經濟活動等奠定良好健康基礎,這更是對身邊人的負責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