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區議會.三】 獨立建制張景勛:區議員應具前瞻性

撰文:劉彥汶
出版:更新:

2019年反修例風波過後,中央政府祭出重磅的《港區國安法》,特區政府因而提出《2021年公職(參選及任職)(雜項修訂)條例草案》,當中要求包括區議員在內的公職人員必須宣誓擁護《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區,預計下月中旬恢復二讀。
在高度政治化的香港,不少人認為此舉旨在打壓乘反修例之勢全面翻盤的民主派區議員,有人甚至堅拒宣誓毅然辭職。這着實耐人深省,作為肩負社區治理重擔的一員,究竟是政治表態重要,還是民生實踐重要?至於掌握「生殺大權」的特區政府,主宰區議員命運之時,究竟應該以政治立場「一刀切」,還是實事求是地容許更多「愛國能者」參與社區治理的工作?
《香港01》就此專訪四位政治光譜截然不同的區議員,看看他們歷經多次政治震盪,對「社區治理」有何反思。
反思社區治理系列報道六之三

相關文章:

【反思區議會.一】公民黨麥梓健:建制派做了些什麼?

【反思區議會.二】經民聯左匯雄:政府施政不當 建制慘成炮灰

啟德中及南區議員張景勛是建制派獨立候選人,在2019年區選時對陣公民黨候選人梁咏欣,當時該區是一個「白區」(新增選區)。張景勛是自由黨前成員,在區選前退黨,成為獨立候選人。他雖然曾有政黨背景,卻是第一次參選區議會。作為一名首次參選且在「白區」勝出的建制派,記者好奇他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我覺得來到這區服務,第一步一定是要真心(為市民)服務。不同人需要的東西也不同,我會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張景勛以肯定的語氣說。他在訪問期間向記者舉出不少他曾處理過的地區事務,大至反對區內建設過渡性房屋、反映居民對設立單軌列車的意願,小至幫助一名在家中去世的獨居長者,協助處理其身後事。聽畢其政績,就明白他為何可在對建制派不利的形勢下「站穩陣腳」。

張景勛舉出不少他曾處理過的地區事務,大至反對區內建設過渡性房屋,小至幫助一名在家中去世的獨居長者。(資料圖片/陳諾希攝)

作為有民意授權的代表,區議員的職責是就區內事務收集居民意見,再向政府部門反映。張景勛清楚作為區議員的責任,但他認為只表達居民意願並不足夠,「Be a different councillor(成為一個特別的議員),如何再前瞻一點為居民打算?我覺得區議員還有這樣的職能。」

張景勛認為所謂「前瞻性」,就是「take a further step」(多踏出一步)去處理一個問題。他舉區內要開辦一所小學作例子,「我不是純粹了解它什麼時候進駐、什麼時候建好,而是會到天虹小學了解他們的辦學理念或學生,以及現時會用什麼車作接送?因為這樣會影響到區內車輛的出入。」他這樣具「前瞻性」,能夠為居民的未來生活作打算,令未進入社區的持份者多想一步,協助他們融入社區,確實是居民支持他的理由。

應做「有能者」 非只是「愛國者」

市民在區選中將矛頭指向建制派,除了因為政治氣氛主導外,建制派議員的工作表現及他們附和政府施政的態度也有極大影響。例如在區選前,《香港01》曾專訪西貢區民主派候選人陳嘉琳及建制派候選人李家良,李家良在今屆敗選前,已擔任當區區議員約八年,但直至選舉前,依然未能處理困擾西貢區居民多年的塞車問題,而其參選政綱亦不夠具體,令他敗在還是政治素人的陳嘉琳手上。

從這個例子可見,建制派流失選票不無道理,倖存的建制派區議員必須成為一名「有能者」,不只是「愛國者」,才可以重拾市民的信任。區議員的職責除向政府表達居民意見、協助他們解決區內問題外,也要在議會中參與社區的宏觀規劃。具「前瞻性」思維的張景勛或許可被稱作一名「有能者」,能夠肩負區議員的兩大職責—在議會上為地區規劃提出建議,並緊貼民心,確實代市民向政府反映需求。

市民在前年區選中將矛頭指向建制派,與部份建制派區議員的工作表現不無關係。(資料圖片)

因長年累月對政府積下的不滿,市民在區議會選舉中作政治表態。被問到有關社區逐漸泛政治化的問題,張景勛表示,一個社區無法完全「去政治化」,「我覺得每一個人都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理念,居民不一定與我有同樣的政治理念,但作為一個區議員,只要他是這一區的持份者,我都一樣會幫。」他表示,即使自己支持政府「完善選舉制度」,也不會無時無刻都宣傳政治理念,「坦白說,我講這些是不會幫到他們的。」區議會選舉或許代表了民主、代表着一種政治理念,但在候選人當選後,政治理念將不再管用,反而做好地區工作,才可讓居民的選票「投得其所」,真正實踐民主。

民主派與建制派雖在政見上有所不同,但在地區工作上應有共同目標。張景勛對於他提出的議案獲民主派議員支持感到驚訝。去年9月,政府提出在啟德區內興建過渡性房屋,計劃未在區議會內討論,已有慈善機構認投及擬訂整個規劃藍圖。張景勛表示,居民極度反對計劃,但他在諮詢過區議會的前輩後,對於推翻計劃並不樂觀。最後他透過收集民意及簽名行動,令計劃在議會擱置,但民主派及建制派區議員的合作實是「功不可沒」,「我很感恩在區議會中,不只是建制派的區議員反對,還有民主派區議員也反對,事後也很感謝各位區議員。」他又表示,建制、非建制、泛民議員都很努力,也都做得很實在。事實上,民主派及建制派在地區事務中有合作的可能性,摒除政見後,或許區議會在處理民生議題上更能得心應手。

上文節錄自第262期《香港01》周報(2021年4月26日)《反思社區治理— 香港需要怎樣的區議會》。如欲閱讀全文請
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反思社區治理— 香港需要怎樣的區議會

走訪浸大事實核查中心 打擊假新聞 提升全民媒體素養

與香港社會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氣候災難比疫情危害尤甚 永續投資成「下回常態」

卡斯特羅時代告終 古巴模式的成功與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