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觀點|香港管治改革宜向鄧公學習用人經驗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紫荊黨在最新一期(第9期)《紫荊周報》中發表「紫荊黨觀點」,談及香港管治改革應該向已故中共最高領導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學習用人經驗,方能有效團結有能力的愛國港人,讓求真務實的新生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共同促進香港良政善治。
撰文:紫荊黨

全文如下:

自2019年底以來,中央治港政策逐漸開始大幅調整,香港「一國兩制」實踐進入管治改革新時代。繼國家安全與選舉制度兩大領域後,香港將進一步深化改革措施,著手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落實社會對香港管治改革的諸多期盼。任何戰略與政策都需要人去執行,如果賢能的愛國愛港人才不走上政治舞台,那麼香港的管治改革就難以成功。其實,香港並不缺乏政治人才,缺的是用人智慧和胸懷。在此方面,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值得中央相關機構和香港特區政府盡心學習。

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公明確指出,當時中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缺少一大批能夠貫徹改革開放路線和方針的人才。文革結束後,百廢待興,幹部隊伍以老人居多,政治忠誠有餘,開創新局的能力不足,不堪重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選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平均年齡在68.75歲,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時,中央政治局平均年齡已達到約75歲。年齡大還在其次,更突出的問題是,一批高級領導幹部觀念陳舊,跟不上鄧公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新思路。

為了不錯過上一輪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機會,實現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盡快落實改革開放路線,鄧公睿智地採用「團結老人,啟用新人」的辦法,順利實現了幹部隊伍的新老交替,解決了中央政策遭遇「腸梗阻」的問題。

鄧公睿智地採用「團結老人,啟用新人」的辦法,順利實現了幹部隊伍的新老交替,解決了中央政策遭遇「腸梗阻」的問題。(資料圖片)

首先,鄧公成功團結和安置老幹部。老同志為了中國革命事業做出重大貢獻,許多人卻由於文革被迫靠邊站,因此還想在復出後為國家多做工作,同時他們對一些不屬於老幹部圈子的新人不太放心。當然,確實有部分老幹部擔心退休後福利待遇受損。

針對這一棘手問題,鄧公開創性地採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制度,通過設立一個專門為新老交替而誕生的過渡性機構,既團結和安置了老幹部,又讓他們有尊嚴地從權力前台退出。顧問既是一個頭銜,也是一種職務,級別不低於同級黨委成員。老幹部退休後仍享受和在職時一樣的待遇,未到年齡而主動離休者,還能進一步享受優待。

從十二大到十四大,顧問委員會存在了兩屆,共十年時間,最終於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鄧公對幹部隊伍換血的計劃終於大功告成。隨著老幹部退居二線,一批新人得以在一線大展拳腳,以更國際化的視野、更新穎的理念、更勇於開拓的精神、更接地氣的作風,迅速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邁上新的台階。

其次,鄧公大膽啟用了新人。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和動力,要想真正落實選拔新人,首先必須解放思想,破除迷思。鄧公打破論資排輩的落後觀念,突破體內循環舊制,衝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倡導新「台階論」,把那些了解基層、專業能力突出、有經驗積累、有國際視野的政壇新秀提拔到重要崗位。鄧公還特別指出,選拔任用新人要抓住最佳時機,如果因為他們年紀輕、經驗少、資歷淺、輩分低不予以重任,就可能錯過棟樑之才,一些德才兼備的治國能人就難以發揮其特殊作用了。

鄧公打破論資排輩的落後觀念,突破體內循環舊制,衝破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倡導新「台階論」。(資料圖片)

鄧公對於幹部年輕化有著特別的理解。他曾明確表示,不要單純地強調年齡,片面地追求年齡上的年輕,而是要看重「新思想、新政策、新作為」。他高瞻遠矚,主張全面統籌、科學合理的用人觀。鄧公特別主張提拔年輕的技術幹部。他認為,如果「萬金油」幹部太多了,那麼許多中央政策就難以落地,因此他鼓勵大力培養和使用各行各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其他各種專業人士。以鄧公的邏輯,西方以通才為核心的公務員體系長於維護程序,卻短於政策執行效率和質量。這是中國與西方在用人之道方面最大差別之一。

再次,鄧公堅持高標準選人。第一,選拔改革者。為確保改革事業不至於半途而廢,鄧公曾指出新的領導機構「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班子。這是最重要的一條。」他相信,如果政府不重用改革者,那麼深層次矛盾始終無解,而社會總是面臨周期性動盪。他特別強調:「如果我們擺一個陣容,使人民感到是一個僵化的班子,保守的班子,或者人民認為是個平平庸庸體現不出中國前途的班子,將來鬧事的情形就還會很多很多,那就真正永無寧日。」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之所以能成功,重要經驗之一就是鄧公長期堅持重用改革強人、改革能人,讓改革者在歷史轉折時期大有所為。

第二,選拔具有國際視野的干部。鄧公早年在歐洲留學的經歷使他具有開放的眼光,為他領導國家走上改革開放道路奠定了基礎。在留學法國期間,他對資本主義經濟有身臨其境的感性認識,比同時代的其他中共領袖更能客觀地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與優勢。承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創造技術和財富方面的長處,這是他成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關鍵因素。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鄧公推動國家擁抱市場經濟,這一歷史性決策只有他這種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袖才能夠作出。鄧公「南巡」講話之後,市場經濟制度和加入WTO的決定,令國人放眼世界搞改革,打開國門搞建設,中國終於在2010年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鄧公「南巡」講話之後,市場經濟制度和加入WTO的決定,令國人放眼世界搞改革,打開國門搞建設,中國終於在2010年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資料圖片)

第三,選拔實幹者。鄧公本身就是一個實干家,「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精彩地總結了他「實事求是」的治國理念,也影響到他的用人風格。把在改革開放中幹出實績的人選進領導班子是鄧公一貫的用人原則。他認為官員的威信來自政績,只有幹實事、干成實事,官員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鄧公曾說:「新的領導機構應該做幾件改革開放的事情給大家看。三個月內,半年內,形象就可以樹立起來了。」

第四,反對小圈子。鄧小平在晚年的「政治交代」中,對中共領導集體成員提出了兩個「寬闊」要求,即「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他發自內心地表示:「我不是完人,也犯過很多錯誤,不是不犯錯誤的人,但是我問心無愧,其中一點就是從來不搞小圈子。過去我調任這樣那樣的工作,就是一個人,連勤務員都不帶。小圈子那個東西害死人吶!很多失誤就從這裡出來,錯誤就從這裡犯起。」因此,鄧公能夠團結人,能夠大範圍選人,拋棄成見甚至私人恩怨,大膽重用堅持改革開放路線的官員,並坦蕩地與持不同意見的高層領導共事。

自回歸以來,香港屢次出現社會動盪,這已經反映出賢能之士被排擠在政壇之外的負面作用。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香港又剛剛踏上管治改革的道路,值此新時代、新起點,香港若仍不正視以地緣、血緣、方言劃界的小圈子部落政治的惡劣性,不正視新的政治力量無緣進入政壇的問題,香港時局只怕會騷亂再生、內外交困。因此,團結所有在本地和內地出生的香港人,廣開門戶,延攬賢才,讓視野開闊、勇於改革、敢於承擔、捨己為公、求真務實的愛國愛港人士和新生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這對解決香港的經濟民生問題、對維護香港的長治久安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