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清零,又人為製造新防疫漏洞?——三問特區政府|香港新方向

撰文:香港新方向
出版:更新:

香港幾大金融監管機構包括證監會、保監局、金管局及港交所近日相繼發出通函,通知本港相關的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每個月可提名最多二或四名已完成疫苗接種的高層人員成爲豁免人士,享受由海外入境香港檢疫的寬鬆安排。根據公開資料,香港目前有數千間符合資格的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換言之,亦即是每個月理論上可以有數以萬計人次的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高管符合資格由全球各地抵港,而無需再接受嚴格的隔離,只需完成接種疫苗、提供並獲批在港期間的行程以及接受定期檢測。

香港市民很難忘記,去年幾乎同一時期(2020年6至7月),正是由於對國際海員豁免而引爆本港第三波疫情,對當時香港防疫局勢造成巨大打擊,不僅令整個社會再次陷入停擺,更是帶走近百名市民的生命,如此沉痛陰影,今天仍然歷歷在目。

因此,特區政府必須公開透明地回答三大問題,以釋除社會公眾的強烈擔憂。

去年幾乎同一時期(2020年6至7月),正是由於對國際海員豁免而引爆本港第三波疫情。圖為俄羅斯海員接種俄國國產疫苗。(美聯社)

1.爲何允許極高/甚高風險地區訪港人士不完成檢疫期即進入社區?

自去年底開始,特區政府已經逐步建立及完善一套評價海外地區疫情風險的機制。相當一段時間以來,港府推出的邊境管控的措施和政策,均以此分級機制為依據,尤其在對極高/甚高風險地區訪港的人士的管控上,基本可謂嚴謹。

但此次在針對金融機構高管的豁免安排中,政府卻提出由極高/甚高風險地區入境的金融人士可以享受相當寬鬆的安排。首先,該等人士的檢疫期由21日減少至14日;更令人憂慮的是,在這14日期間,該等人士仍可申請離開檢疫酒店,參加已經獲批的活動。

目前無從得知監管機構會以如何的尺度審批這些需在檢疫期外出的活動,但原則上,無論尺度如何,檢疫期內能夠進入社區參與活動,本質上已經違背了設定「檢疫期」的原意,最多僅僅能算是較爲嚴格的自我社交距離措施。更何況,金融監管機構以什麼資質和專長來審批公共衛生事項,更是令人費解。

再者,雖然已接種疫苗人士的感染機率大幅降低,即便受感染後也有很大機率可以避免重症,但這並不代表已接種人士不會感染病毒,更不代表其被感染時不具有傳染性。對於極高/甚高風險地區而言,由於當地社區病毒暴露風險較大,其攜帶病毒而處於潛伏期內的機會亦較大。在本港市民疫苗接種率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這些豁免人士即使已打疫苗,其帶來的公共衛生風險仍不可小覷。

而更令人震驚的是,根據港交所的公開资料,針對上市公司高管的豁免條件明顯相對金融機構更爲寬鬆,找不到任何與來訪者曾到訪地區風險評級相關的限制要求。

抵港人士進行隔離是比較有效的防疫措施。(資料圖片)

2. 如何監管豁免人士在港期間的活動,確保符合條件?

按照政策要求,豁免人士在港期間僅可以參加業務必需的活動,並且不可與人聚餐或參加多人聚集的社交活動等等。豁免人士是否完全遵守該等限制,屬於異常重要並足以產生重大社會後果的事項。但根據各大監管機構發出的通告,針對金融業豁免人士在港活動限制的監管,政府主要採取事先申報和企業內部合規部門自行監管的模式。而上市公司高管的申請表格中,則更是找不到任何有關如何落實行程監管的内容。

特首曾多次強調對待防疫需要 「滴水不漏」,但在如此重要的事項上主要依賴個人/企業的自覺,制定相關政策的官員顯然並不能讓人感受到滴水不漏和一絲不苟的態度。

特首曾多次強調對待防疫需要 「滴水不漏」,但在如此重要的事項上主要依賴個人/企業的自覺,制定相關政策的官員顯然並不能讓人感受到滴水不漏和一絲不苟的態度。(資料圖片)

3.政府如何儘快在香港實現免疫屏障?

進入防疫下半場,抗疫由傳統圍堵剿滅的手段逐漸轉向以疫苗爲本的體系,本是科學的作法。可以預見,隨著本港疫情受控,社會經濟活動復蘇的需求增強,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行業提出放寬要求。在接下來的本地經濟活動的逐步恢復中,通過以疫苗接種為條件作爲放寬的準則,並無問題。但一旦涉及對輸入管控的放寬,則必須綜合考慮本地的防疫屏障是否已經形成,以及輸入地區本身的疫情現狀。

目前確實有相當部分民眾未必能看到免疫屏障對整個社會的安全和發展之重要性,但政府卻不能因此便由之任之。負責任的政府應以儘快提升本地接種率至免疫屏障水準作為當下的首要目標,這才是香港最急切需要的政策。

病毒不識分辨職業和地位尊卑。在本地免疫屏障形成之前,無論海外來者是「高層人士」還是茶水姐姐,任之進入社區,同樣都可以成為擊潰香港抗疫成果的源頭。倘若受豁免人士乃香港民生所必須,尚可理解,但目前為止仍未有政府官員對為何這些「高層人士」來港是民生所需做出任何具說服力的解釋。相反,在過去近500日的封關中,並未有一家金融機構或上市公司因「高層人士」無法免隔離赴港而停業倒閉,最多是履職時有所不便。反倒是大量依賴人員流動的小商家已因封關而倒閉,大量基層市民正因社會限聚而承受失業之苦,孰輕孰重,望政府三思。但無論政府是出於何種原因做此決定,其政治觀感之差令人側目。倘若換作任何一個內地城市,恐怕有關官員已然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在海外高風險地區疫情情況仍然異常嚴峻,變種病毒防不勝防。在本地接種率遠遠未達到免疫屏障的大環境下,港府對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高管作出大幅檢疫放寬,實在令人詫異。此等安排背後的風險評估如何?是否已得到專家認可?如果因爲該項豁免而導致新的一輪本港爆發,港府中的誰人應當承擔問責?針對種種問題,港府必須給市民大衆一個清晰的解釋,給一直支持香港抗疫的中央及周邊地方政府一個交代。

香港新方向

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律師、工程師、建築師、醫生、校長、大學教授、教師、社工、心理學家、記者、導演、資訊達人、會計師、銀行家、企業家等等。雖然成長經歷各不相同,但都擁有一份真正熱愛香港的家國情懷,以及願意實事求是去作出改變的實幹精神。矢志倡導有為政府,打破資本壟斷,重建香港和内地之間的真誠交流和信任互利,為香港尋找一個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