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疫情|反對聲音浪接浪 東京奧運「勢在必行」?

撰文:劉冉
出版:更新:

原定於2020年舉辦的東京奧運,也許已經躋身歷史上「最尷尬的奧運會」。先是新冠病毒在全球擴散,兵荒馬亂下宣布延期,隨後多度傳出取消,反覆被官方否認。
如今疫情陰霾未散,民間的反對聲浪難以平息,全球各地接種疫苗進度不一,運動員的參賽資格和訓練計劃大受影響;究竟應否舉辦奧運,頓成進退維谷的難題。

民間呼籲取消東京奧運的聲音不絕,即使奧組委全力支持,命途多舛的東京奧運前景暫難言樂觀。(美聯社)

對於舉辦國來說,奧運會無疑是一宗盛事。但對日本而言,更具有特殊意義。日本本應在1940年舉辦東京奧運會,但當時深陷侵略戰爭,在軍方壓力和國際爭議下放棄主辦權。直到1964年,日本終於首次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當時,日本政府視為重塑戰後形象的絕佳機會,在宣傳上可謂不遺餘力:投入巨資建設體育場館、興建公共交通、改造城市面貌、推進社會宣傳教育。在東京奧運開幕禮上點燃聖火的運動員坂井義則在1945年8月6日出生——也就是原子彈投擲在廣島的那一天。由戰爭的倖存者來開啟國家的嶄新時代,正是日本政府急欲藉奧運會傳達的信息。

2013年,在東京第二次申奧成功之後,朝日電視台製作了一部特別企劃作品《奧運會的贖金》。這部劇集改編自奧田英朗的小說,講述1964年奧運會舉辦在即,東京卻接連發生火災和爆炸襲擊;在警方調查恐怖份子的過程中,揭示當時蓬勃發展的經濟造成的貧富差距,以及政府為了舉辦奧運會而視底層人民如草芥的殘酷現實。可以說,這是一部以慶祝申奧成功之名來反對奧運會的作品。

近年以奧運為題材的作品多少有蹭熱度的意味,質量參差不齊。2019年宮藤官九郎編劇的大河劇《韋馱天:東京奧運的故事》,用落語串連日本從1912年首次參加奧運會到1964年首次舉辦奧運會之間半個世紀的歷史,對於戰爭也有不留情面的反思。可惜這部出色的作品卻刷新大河劇最低收視紀錄,也許收視率正反映當今日本社會對於奧運會的低迷興趣……(節錄)

上文刊登於第26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6月7日)《陰霾下的今昔東京奧運》。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尋找擺脫科網霸權之路 數碼時代下的媒體轉型

不應依賴內地解決問題 香港需有合乎長遠利益的人口政策

網絡熱詞揭露沉重現狀 「躺平」的年輕人都是鬥士

從合拍片說起 香港電影有無出路?

經濟結構未能追上人力需求 「學位貶值」癥結在於產業固化

從次按危機到新冠疫情 尋找家園的美國車「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