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筆撥款制度「病根」未解 社工、受助人續成輸家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資助社福機構的整筆撥款津助制度在2001年推行,原意是希望取代昔日實報實銷制度,讓社會服務機構可以靈活調配人手和資源,同時方便政府為撥款額做好預算,控制開支。但制度推行逾二十年,卻造成機構出現「肥上瘦下」、「同工不同酬」、資深社工不斷流失的情況,備受業界詬病。政府為此於2017年11月成立「優化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檢討專責小組」(下稱「專責小組」),歷時四年,開了14次會議後,檢討報告終於在上周一(7月5日)發表。

林鄭月娥(右)出任社署署長期間,主力推行整筆撥款。(警務處圖片)

專責小組針對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提出了30項建議,包括有系統地檢視人手編制;提高員工薪酬制度的透明度,包括披露最高三層管理人員的薪酬;以及公開各常設職位的薪酬架構和起薪點等。

表面上,專責小組的建議林林種種,公布機構財政、職級薪酬和職位資料等資訊透明的要求也比「暗箱操作」來得好,然而,《香港01》記者過去一周細閱報告內容,發現相關建議根本未觸及最核心的制度缺陷,只能算是小修小補,甚至連優化也談不上;若現行撥款計算方法不改變,前線社福員工及服務受助者將成最大輸家。

詳細分析請閱讀第273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7月12日)《整筆撥款制「病根」未解 社工、受助人續成輸家》。請按此試閱《香港01》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