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報獨家精選|特區政府還要用「地少人多」催眠自己與市民多久?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下周三(10月6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土地供應將是一大重點。早前有傳中央要求本港地產商協助港府解決房屋問題,令外界尤其關注港府對商界囤地的取態。事實上,香港土地需求十分龐大,既要增建房屋,又要發展產業,更要打造全新商業中心,但特區政府總以「地少人多」自我催眠,卻不敢大膽徵收被商界和鄉紳囤積的新界農地。這當中的阻力到底何在?當局又有什麼方法可以盡快收回土地?

根據《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未來三十年的土地需求共約4,800公頃,而現時已規劃、落實的土地數量為3,600公頃。換言之,據此統計的話,香港仍需1,200公頃的土地以滿足需求,當中256公頃用於發展經濟、230公頃用於興建房屋,以及720公頃用於公共設施。

不過,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指出,政府的估算數字「過於保守」,未能考慮兩個重要因素:人均居住面積以及補足目前配套設施的土地短缺。基金又認為,若要增加六成人均居住面積,住宅土地需求應額外增加3,520公頃;若要額外增加一成的設施用地,配套設施土地需求應額外加760公頃。以上的數字再加上「香港2030+」的土地總需求量,香港未來一共需要9,080公頃的土地,即政府需額外覓得5,480公頃的土地。

對於總是自我催眠「香港地少人多」的特區政府來說,要提供5,000多公頃土地可能是不可能的任務。

詳細分析請閱讀第284期《香港01》電子周報的報道。

政府在《施政報告》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以公私合營方式開發新界農地。(黃永俊攝)

孟晚舟回國:中國外交的勝利和中美關係的轉折點

上周六(9月25日),被加拿大扣押將近三年的華為公司副董事長孟晚舟終於獲釋,踏上回國旅程。從孟晚舟即將回國的消息傳出到孟晚舟抵達深圳機場發表感言,整整一天,內地輿論為之振奮。

9月25日晚上,孟晚舟抵達深圳機場,許多人自發去機場迎接孟晚舟,據估計有超過一億人觀看中國官媒的直播,說明內地人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緒達到一個空前的高點。對於官媒來說,這絕對是一次成功的宣傳。毫無疑問,孟晚舟回國,對於中國民眾和中美關係來說均是一個利好消息。

此次孟晚舟得以歸國萬眾矚目,令人重新關注華為的發展,並期望在解除晶片裁制上有新一步進展……

按此閱讀全文。

孟晚舟在機場向迎接的人群揮手。(新華社)

德國變天在即 馬克龍的歐洲自主夢遙遠如昔

在阿富汗撤軍亂局和澳英美聯盟(AUKUZ)兩項美國主導的外交事件再次牽動歐洲「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的討論之際,德國大選將告別在任總理十六年的默克爾(Angela Merkel),為歐盟政治帶來重大改變。由於默克爾的各個繼任人選都「分量有限」,不少人認為歐盟未來走向的主導地位有可能會落到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身上,為其主張多年而未見重大進展的歐洲自主夢打開大門。

豈料阿富汗心理震盪未平之際,剛好在喀布爾失陷一個月之後的9月15日,澳、英、美三國領袖宣布組成澳英美聯盟,當中以美英向澳洲轉讓核動力潛艇的行動最受注目。對澳英美聯盟反應最大的當然是法國。其外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直批三國「背後插刀」、「欺騙、鄙視」法國……

按此閱讀全文。

今年6月的G7峰會上,馬克龍與拜登在身體語言上表現得特別友好。(美聯社)

敬請留意2021年9月27日出版的第283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