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王緝憲|北部都會區規劃時需避免再造「悲情城市」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施政報告》提出要構建佔地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供250萬人生活居住,引起城中熱話。政府拋出一個如此龐大的發展大計,過程料歷時十幾二十年,當中有不少概念和細節都尚待釐清。

新界北的發展嚴重滯後,大片土地和大批居民被長期忽視。(何柏佳攝)

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接受《香港01》專訪時指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稱《北區策略》)是香港很少見的規劃書,政府態度進取、積極,意味原本備受忽視的新界北將成為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不過,他提醒政府在規劃北部都會區時要汲取過往教訓,避免再出現「悲情城市」。

王緝憲憶述,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殖民地政府開始在新界規劃發展新市鎮,包括沙田、荃灣、大埔,以及天水圍、元朗和屯門等,「希望就業和居住都可以北移。」當時新界西北附近有很多工廠,發展「屯元天」正是為了承載藍領家庭,「職住平衡、減少通勤等想法,都是想在三個新市鎮實現的。」後面的故事卻已人盡皆知,「屯元天」遠離市區被孤立,再加上「內地改革開放,深圳建起特區,很多工廠、企業就跑到廣東去了,香港失去了製造業,這個地方的人不得不回到九龍和港島找工作,通勤時間又被拉長了。」

「整個規劃算是徹底落空,新界北部也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王緝憲慨嘆。這些地區的居民長期被迫忍受「職住分離」、通勤時間長和社區設施不足等問題。尤其是天水圍,由於當區公屋戶較集中,衍生出區內高貧窮率、高綜援率,產業缺失疊加交通基建落後,更一度被冠上「悲情城市」之名。

+2

「悲情城市」作為新界北發展滯後的縮影,所揭示出城市規劃的深層次問題,顯然需要被檢視和反思。在北部都會區的建設中,不能再造「悲情城市」,要為香港市民的生活及香港經濟的未來帶來新的可能性。城市規劃需考慮全面、系統,無論是日常生活所需的交通基建,提供就業崗位的產業,還是與鄰近城市乃至區域的合作,都是新界北搖身一變為北部都會區時需深化規劃的方向。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1月22日)《北部都會區:熱點下的冷思考》。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92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四個港人一個窮 資本主義也應追求「共同富裕」

北部都會區:熱點下的冷思考

送遞員工潮結束 勞資矛盾待解

學者談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一份面向未來的宣言書

習拜會暖風續吹 調和中美不能只靠對話

打死不離親父女 「叛逆」薩拉為杜特爾特家族鋪路?

元宇宙概念氾濫 擴增實境才是終極理想?

思憶梅艷芳,思憶我們所緬懷的「香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