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其萎——他們告別世界但留下思想瑰寶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2021年就跟其他年份一樣,不少思想界領袖與世長辭。3月逝世、終年93歲的分析哲學家葛梯爾(Edmund Gettier),在半世紀前曾以不足三頁紙論文撼動哲學界,留下被稱為「葛梯爾難題」的知識論問題,衍生大量哲學嘗試。8月,歐陸哲學家南希(Jean-Luc Nancy)在法國辭世,他生前念茲在茲的「共同體」概念疏解了人與群體的關係,既反對以國族、文化、語言或宗教等塑劃彼此,亦強調人與他者的分享、與共和共通等。及至9月,政治哲學家米爾斯(Charles Mills)不敵癌症,但他已經打過了美好的仗。自其《種族契約》於廿多年前面世以後,這位以牙買加身份自居的非裔美國教授致力批判以白人為中心的西方自由主義傳統,提倡種族正義。在這兩年黑人平權運動熾熱的美國,米爾斯的思想貢獻更是不容忽視。

除了成一家之言的哲學巨匠,一些引領社會思考、甚至為不少人精神導師的思想泰斗也在這一年告別了世界舞台。

余英時晚年亦一直心繫香港政治及社會發展。(資料圖片)

余英時理解士更活出士

在8月辭世的余英時尤其為香港人認識。這位新亞書院首屆畢業生曾在七十年代返回母校出任院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晚年亦一直心繫香港政治及社會發展,包括對雨傘運動及反修例風波的關注。就後者而言,余氏無疑活出了其大半生所探究的士精神......

按此閱讀全文。

李澤厚融通三家之長,哲學思想由人的基本生活出發,主張中國按序實現經濟發展、個人自由、社會正義及政治民主。圖為2010年9月2日,李澤厚於上海世博會。(視覺中國)

李澤厚揉合孔子康德馬克思

與余英時同樣生於1930年、終年91歲的李澤厚,對於香港人而言名字沒有那麼熟悉,但他在八十年代內地「文化熱」中曾被一代青年奉為精神導師。北大錢理群形容他當時「影響思想文化界全局」,徐友漁稱其為「八十年代思想最有高度和深度、最成體系、影響最大的思想家」......

按此閱讀全文。

孔漢思深信「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的和平」。(© Marijan Murat/dpa)

孔漢思追尋倫理規範公因數

東方哲人其萎,西方基督宗教在這一年亦失去巨擘。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思(Hans Küng)4月安息,終年93歲。他在八十年代起積極與伊斯蘭教、印度教及佛教對話,亦與漢學家秦家懿合撰《中國宗教與基督教》。深信「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的和平」的他,在九十年代推動「全球倫理」(Weltethos)倡議,致力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價值傳統中找出最大公因數,以成為人類賴以和平共處的規範共識......

按此閱讀全文。

作為聖公會的大主教,圖圖固然相信復和、人性尊嚴等基督教概念,但他同時揉合了非洲傳統的人倫哲學Ubuntu。(Getty Images)

圖圖彰顯人我相依之人性光輝

以信仰為社會倫理帶來貢獻的,還有剛在年底辭世的南非聖公會大主教圖圖(Desmond Tutu)。作為聖公會的大主教,圖圖固然相信復和、人性尊嚴等基督教概念,但他同時揉合了非洲傳統的人倫哲學Ubuntu。與西方以個人為本位的觀念不同,非洲倫理認為沒有人能夠自給自足、獨立自存,而是相互依存、彼此需要。甚至乎人不因為獨立自足而活得有尊嚴,反而正正因為彼此需要才能活出真正的人性。圖圖相信「人透過他人才能成為人」,亦因此有人將Ubuntu意譯為「人我相依」。因為人我相依,所以種族隔離不但傷害黑人也令白人的人性有所缺失;因為人我相依,所以黑人要與傷害他們的白人復和......

按此閱讀全文。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1月3日)《哲人其萎——他們告別世界但留下思想瑰寶》。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