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睡覺城市」|城市規劃離地 遙居「天水圍城」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在新界北部發展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並預料將成為香港「未來二十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鄒崇銘在《⼈沒有位置的新市鎮規劃》一文指出,我們⾄今仍無法從官⽅規劃中窺⾒新界北部的產業發展如何配合當區居⺠的需要。而且,北部都會區預料新增上百萬⼈⼝,通勤問題將構成巨⼤的挑戰。

追本溯源,香港的新市鎮規劃源於港英時代。隨着上世紀六十年代⼯業急速發展,觀塘和荃灣成為⾸批衛星城市。及至七十年代,沙⽥和屯⾨相繼成為新界的第⼀代新市鎮,並以自給自足和均衡發展作為⼝號。當年火炭、⼩瀝源和屯⾨舊墟等地,均被規劃成⼤型⼯業區,以滿⾜區內⼈⼝的在地就業需要。八十年代香港⼯業逐漸北移,新市鎮⾃給⾃⾜的期許逐步落空。

九十年代第三代新市鎮出現,天⽔圍、將軍澳和東涌呈現截然不同的⾯貌。此時⼯業區已成明⽇⿈花,這些地區亦無法保留原有的社區和經濟活動,只為滿⾜置業和居住需要,居⺠需長途跋涉跨區上班,因此這些新市鎮亦被稱為「睡覺城市」。

這些新市鎮規劃的主要特點,在於決策者以⾃上⽽下的⾓度,恍如創世者般主宰區內⼀切活動,卻完全沒有從社區或⽤家⽇常⽣活的⾓度出發。其中最為極端的例⼦非天⽔圍莫屬。根據2010年《南華早報》報道,當年港英政府和魏城曾秘密簽訂備忘錄,限制政府在該區發展商業項目,以免妨礙私⼈屋苑(即嘉湖⼭莊)的商業利益。這被認定是天⽔圍種種社區問題的根源,導致地⽅經濟難以發展,居⺠無法在區內謀⽣,跨區⼯作需負擔⾼昂交通費,因⽽變成「天⽔圍城」。

過去的天⽔圍,現在的古洞北、洪⽔橋和皇后山,⼀個個由房地產主導的推⼟機式發展計劃,將原有社區經濟和⾃然⽣態徹底夷平,把市場和⽣物多樣性消滅殆盡。天⽔圍的例⼦充分揭示,九十年代末當地產商悉數出售⼿上物業,⼀眾買家炒家則在⾦融風暴中焦頭爛額,新市鎮⼗多年的短促⻘春已走到盡頭。然⽽,遺留下來的是30多萬「圍城」居⺠……

難以發展社區經濟命脈、缺乏自發自主庶民活力的天水圍恍如一個被遺棄的國度;若新界北部的產業發展是⼀個邁向「⼯業4.0」、由⼈⼯智能主導的⽣產國度,其實同樣並沒有為⼈預留什麼位置。(馬熙烈攝)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9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1月10日)《⼈沒有位置的新市鎮規劃》。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99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抗疫需要全民總動員

「買樓的上進心」:令人困擾的政府思維

「洪門宴」反映高官欠責任意識

西安防疫暴露五大短板 實現「第五個現代化」迫在眉睫

Omicron對民主的啟示

全球「打兩針」還需72億劑疫苗 中國扮演什麼角色?

MIRROR雄霸廣告界「一隊救全家」?廣告達人曾錦強:長遠打擊業界

Sony參戰智能電動車 未來汽車變娛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