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四階段「去俄羅斯化」 促成今日局面?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在大國與小國之間實力不均等的結構性現實下,單方面將小國的主權和領土糾紛國際化的做法適得其反,反而會給予大國機會將糾紛安全化至更不合乎小國的核心利益。其實這種構成「小國政治的悲劇」的戰略誤判,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已在2014年犯過,今天又重蹈覆轍。

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宣布獨立,法律上的主權獨立地位被國際確定。在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的眼中,「去俄羅斯化」與「去蘇維埃化」都是揚棄「小俄羅斯人」和「俄羅斯民族」雙重歷史意識和身份認同的必要手段。這做法不單延續了19世紀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過去三十年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尋求加入歐盟和北約的做法,也構成了今天他們較親西方和與俄羅斯對立的衝突局面。

頓巴斯地區有着夾在俄烏兩國之間的特殊地位,某程度上可算是烏克蘭地緣位置的縮影。(Getty Images)

黃伯農將會於本文追溯當代烏克蘭民族主義發展的歷程,探討烏克蘭自1991年脫離前蘇聯獨立後至今一直夾在美國、俄羅斯和歐盟之間的小國政治形態,提出烏克蘭在過去三十年被大國政治綑絆的歷史規律,反省「小國政治的悲劇」理論的未來發展和實踐啟示。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0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3月14日)《被大國政治綑絆30年:烏克蘭的小國政治悲劇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308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政府不擔責 安老之難從黃婆婆的「三難困境」說起

安老三招漏洞百出 退休保障似有還無

港府抗疫政策轉向 院舍爆疫歸因疫苗猶豫值得商榷

「八孩母親事件」貫穿兩會 標誌意義堪比「孫志剛事件」

俄烏戰事難解 中國長遠可扭轉局面

能源制裁突顯拜登尷尬境地

俄烏戰爭下鎳價創新高 電動車普及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