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振興香港粵劇三個目標六點建議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振興粵劇要有三個目標:第一是透過及教育製造更大的觀眾群;第二是透過專業有系統的多元培訓,培養粵劇創作、表演、管理人才;第三是推動粵劇產業創新,創造更多經濟和社會資源。

培養觀眾需要由基礎教育開始,第一個建議是中小學的中文科應引入粵劇相關的教材,例如教授唐滌生的劇本,透過它們學習唐詩宋詞。另外,應在中文科教授粵劇南音欣賞,並應該在高中課程設立劇專門的粵劇學科,讓中學生可以選擇學習,中國文學需要學習粵曲文本,就像英國文學學習莎士比亞那樣。

第二個建議是培養師資,教育大學和其他培養老師的課程要引進透過粵劇教中文的內容,培養會粵劇懂粵劇的師資,有師資才能夠有教材,才能夠可以執行。教材方面,其實回歸以來有很多香港學者專家,例如陳守仁博士的粵曲研究以及榮鴻曾教授的南音與粵劇文本研究,均可以轉化為教材,應該由粵劇學者專家去組織教育,學習粵劇欣賞。

汪明荃與羅家英去年年尾在西九戲曲中心,夫妻檔演出一連八日粵劇劇目《英雄叛國》。(IG:@wang_liza)

要達致培養人才的目標,必然要由八和會館開始。八和會館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粵劇專業團體。第三個建議是香港特區政府提供土地、資金和行政協助,為八和會館興建八和總部和粵劇中心,裏面可以有劇院、提供演出和粵劇教學的學習與排練空間。

要透過現代化管理來保留傳統精神,最實在的就是讓八和會館可以在這個空間裏面發展。可以參考日本的歌舞伎和國家歌舞伎劇院的定位,有大型表演也有小型折子戲有南音茶館,等等。可以考慮在西九戲曲中心旁邊增建一個八和會館總部。

第四個建議是把現有香港演藝學院的戲曲學院全面提升,構建和國家級中國戲曲學院對接的國家級戲曲學院平台,可以引進內地不同戲曲的教學方法,也可以結合香港中樂和戲曲資源,例如香港中樂團,例如香港很多不同的地方戲曲。

推動粵劇產業化最大的問題是場地,第五個建議是在香港九龍新界中心地區設立四至六個不同的粵劇演出場地,方便樂齡人士。新光戲院是一個參考,與它相比,高山劇場太偏遠,戲曲中心太多電梯。政府應考慮收購新光劇院或者長期租用成為一個表演粵劇的中心,也應該把康文署下面一些場地提供給粵劇團體,讓它們有更多表演機會,更應興建一個一千五百個座位左右的劇場,讓它成為國家級的粵劇表演場地。

要實現產業化,還應該在地產項目,例如是市建局重建項目;大型規劃如油尖旺重建或新市鎮發展中,鼓勵在商場設立戲曲表演場地。這方面可以向日本取經。

戲曲中心。(資料圖片)

第六個建議:產業需要融資,融資需要政府在金融政策上配合。金管局應鼓勵銀行與及其他金融機構提供財政支援,讓粵劇班主或粵劇藝團可以透過融資方式,而不是透過資助方式去進行粵劇產業投資。此舉一方面可以增加粵劇集資的來源,也可以真正提高經濟效率,推動產業化。

以上三個目標六個建議都是結果為本,其最終結果是令香港粵劇有一個更健全的發展生態,有人才,有空間,有資金,有觀眾。這四個元素有了之後,就可以令粵劇振興,能夠吸引新觀眾,帶動新的發展。其實, Mirror也可以和汪阿姐及八和會館合作弄一個新生代與傳統結合的粵劇。以前梁醒波、白雪仙、任劍輝都是一邊做大戲一邊做商業電影,為什麼現在的流行歌手不可以學習汪明荃當年那種精神,拜師學藝吸收粵劇充實自己,既豐富演藝軟實力,也能夠為觀眾帶來新的驚喜和樂趣。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