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量化房屋結果指標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李家超競選政綱提出「以結果為目標」,那麼如何演繹結果?是抽象開放性的結果,還是以數據建立的結果?如何評估?結果到底好不好才是重中之重。

內地扶貧有指標和有具體目標。香港房屋政策似乎仍然只是針對大型地產發展商,唯一傳遞的訊息是希望高樓價平穩,而並不是說樓價應該和香港人的收入掛鈎。其實應該把地產分為兩個市場︰一個是香港人用家市場、另一個是投資市場。李家超從來沒有說過這一句話,而他的房屋政策結果恐怕也只是保障大地產商的既得利益,而不是重新界定,既讓地產商獲取地產商的利益,也讓小市民維護小市民的利益。

如何上樓?怎樣上樓?其實要做並不困難,例如和收入掛鈎的用家模式,但要先釐清居住開支應該佔收入幾多百分比才是正常,樓價平均多少呎價才能符合香港人的收入指標,才是正常。

目前的劏房條例根本不能夠協助劏房戶,每年應提供多少過渡性房屋,政府應該有個說法。

要建立一個結果為本的房屋政策,政府需要有一套數據系統,定期交代房屋政策的進度。上樓平均時間只是一個泛指標,最重要的是建立與房屋相關大數據,讓這個大數據系統協助政府制定房屋政策。

房屋政策就應該與收入掛鈎,把市場分開。像新加坡那樣,一個是投資者市場、一個是香港用家市場。用家的房屋支出應該佔收入百分比多少,要有一個說法和系統。

李家超九千多字的政綱只講了一個大方向,具體落實還要等一百日之後公布。大家期待他會對房屋政策提出怎麼樣的結果,五年任期內第一年可以做到什麼,兩年內做到什麼,第三年、第四年做到什麼,第五年又做到什麼?要有一個具體的路線圖。

香港政府關於房屋的數據並沒有開放,目前的房屋數據有一些是地產代理提供,例如中原指數。其實應該把包括居屋、公屋及各大地產發展商的項目整合成為一個香港房地產大數據,讓市民可以更靈活理解,並提供給經濟學者及研究人員去研究解決香港不同類型房屋問題的方法,例如劏房問題。

港府應思考如何由一個投資者主導的地產市場過渡為兩個市場︰一個是用家市場、一個是投資市場。

劏房條例根本不能夠協助劏房戶,而取締劏房的指標,如過渡性房屋,每年應該提供多少?政府應該有個說法。若果二十萬戶輪候公屋,政府是否需要在一至兩年內,提供二十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若果二十萬不夠用,多少單位才夠?香港有十八區,每一區負責一萬個過渡性房屋,那麼便有十八萬間過渡性房屋。十八萬間過渡性房屋需要多少面積?是建高樓大層,還是像從前兩層高的臨屋?

這些都可以用具體不同的科學方法去推算,找規劃的專家、找房屋的專家去做。其實也可以找地產商合作,地產商協助興建過渡性房屋,五年後當公屋追上建屋水平,發展商可以把它收回發展。也可以用工廠大廈發展過渡性房屋,製造更多房屋資源。這才是真正視結果為本、目標為本。

樓市是否平穩,並不能夠主觀控制,而是跟整體經濟因素有關。李家超其實應該說香港如何由一個投資者主導的地產市場過渡為兩個市場︰一個是用家市場、一個是投資市場。只有朝着這個方向發展,才能製造地產商和普通香港人一起贏的局面,才不會製造階級利益對立。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