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報獨家精選|經濟危機來臨之時 正是香港為轉型做準備之日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下屆特區政府的管治團隊周日(6月19日)首度亮相,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矢言將率領新的團隊積極有為地提升施政效能,取得市民信任。新班子在全球經濟面對巨大逆風之際登場,面對新的危機,未來香港能否逢凶化吉,將是對其最大的考驗。

當前全球經濟的最大挑戰是,排通脹席捲全球,然而經濟發展卻嚴重停滯,大部分經濟體進入滯脹階段。通脹的失控本身是由這些西方政府對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過度樂觀、接連判斷失誤、只採取短期措施,完全忽略長期政策效果所致。

這些政策錯誤並非香港所犯,在全球體系中香港卻無法獨善其身,不得不承受其帶來的結果。雖然通脹的壓力未算傳導至香港,整體尚在合理可控的範圍,但西方經濟體為了控制通脹而推行的緊縮貨幣政策對香港經濟仍然帶來巨大壓力。

按此閱讀全文。

西方經濟體為了控制通脹而推行的緊縮貨幣政策對香港經濟仍然帶來巨大壓力。

議員發聲守住限聚令審議權 政府無視議會難達良政善治

立法會早前出現一番「小抗爭」,事源特區政府建議把收緊或放寬「限聚令」人數的安排,由現時「先訂立後審議」的立法形式,改為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直接刊憲公告生效,結果引發跨黨派議員質疑架空立法會,當局最後撤回修訂。事件固然突顯議員勇敢發聲的重要,但也不免令人疑惑在「行政主導」日漸強化之下到底還有多少議員能夠「逆轉勝」?儘管立法會顧名思義是個「立法機構」,但實際上更像是個「通過法律機構」,因為議員提案權力相當有限,主要工作也只是修正政府法案。去年中央出手修訂選舉制度,對立法會的功能和作用,有否產生微妙變化?這些被視為民意和業界代表的治港者們到底如何制衡又配合政府工作?

按此閱讀全文。

行政主導下的立法會,到底有什麽職能和權力?(梁鵬威攝)

減少擠塞要狠 經濟行政手段並重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在上周五(6月17日)討論過海隧道擠塞徵費。一如所料,會議沒有進展,因為官員旨在就原則聽取議員意見,政府到下半年才收集出行數據和分析,第四季諮詢公眾,現時沒有方案在手,議員無從評論徵費是否可行,結果只集中批評政府改錯名,認為擠塞徵費等於加費,嚇怕市民,討論搔不着癢處。唯獨陸頌雄提出的限行建議較激進,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回應要小心處理。限行效用可以討論,但肯定的是單靠漸進式加價難以限制車流,紓緩塞車不能手軟,更要立竿見影,令大眾感受省時的好處。

按此閱讀全文。

政府的三隧分流方案,連建制派都不敢支持,被指處理手法拙劣。(資料圖片)

追問河南紅碼防民事件:權力不可任性

最近,河南「儲戶被賦紅碼」事件備受詬病。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法治價值日益突顯的當下,竟然出現給維護正當權益的儲戶賦紅碼的咄咄怪事,着實令人震驚。這次河南「儲戶被賦紅碼」,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早前曾在河南幾家村鎮銀行存了款,但近期一直無法取出,無奈之下,遂前往河南溝通解決,卻突然被精準賦紅碼,頓時喪失出行自由。此情此景,着實荒誕。

按此閱讀全文。

有網民表示自己健康碼變紅。(微信)

當「小政府」遇上「大社團」——香港社區組織能力較弱?

三個月前,特首林鄭月娥引述中央援港抗疫專家指出「香港社區組織能力較弱」,所以只能暫時擱置籌備足月的「全民強制檢測」。但事實上,香港社會團體力量並不薄弱,單是向《社團條例》報備的社團就有超過五萬個,遍及全港各行各業,涵蓋勞資、同鄉、專業、地區社團等性質,牽涉數以百萬計市民。可是,這股力量在極其嚴峻的第五波疫情面前卻被特區政府忽視了,並沒有被及時動員起來。細究箇中癥結,到底是因為社團數量眾多所以政府沒有能力組織,還是因為既得利益關係千絲萬縷所以政府不願耗費精力組織?

候任特首李家超在《競選政綱》承諾將會加強政府與地區組織聯繫,藉此「提升地區施政效能,增強基層社會服務供給能力」,而對本港社會進行系統化的整理和研究,也許就是強化組織的第一步。

按此閱讀全文。

香港社會組織力量並不薄弱,單是向《社團條例》報備的社團就有超過五萬個,可是,這股力量在極其嚴峻的第五波疫情面前卻被特區政府忽視了,並沒有被及時動員起來。(全港社區抗疫連線提供)

Google勒令工程師休假爭議 AI LaMDA已有自我感受?

一名Google人工智能(AI)工程師聲稱,與公司研發的AI語言模型「對話應用語言模型」(LaMDA)對話幾個月後,發覺它已有「自我感受」,他因此事在本月初遭Google勒令休假。到底LaMDA說了什麼會令他有這種想法?目前AI技術又是否已經進展到足以產生自我感覺?

按此閱讀全文。

Google在I/O 2021示範大型語言模型AI LaMDA的自然對話能力。(Google I/O影片截圖)

敬請留意2022年6月20日出版的第322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