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前言)|曾瑞明

撰文:胡雅雯
出版:更新:

2018年曾瑞明完成【談惡不作惡】系列連載,2019年他將會為我們帶來新系列【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在本篇系列前言中,他從哲學起源的古希臘,如何區分欲愛、博愛與友愛談起,打開這段愛情哲學的歷程:愛雖沒專業資格,也沒畢業證書,卻也有了解跟不了解,透澈與不透澈之分。

作者|曾瑞明

 

據說,修讀愛情哲學是大學生必須要做的一件事。不過,更多人選了邏輯課,學懂了一生都沒有再用得上的自然演繹法(natural deduction)。

據說,教愛情哲學的老師,會有女孩子仰慕。就像某位存在主義哲學家,其貌不揚,都有無數女人在其身邊團團轉。

請別太多幻想。很多讀哲學的,都以為哲學可以幫助他們找尋人生意義,但結果卻發現人生最沒有意義就是每天讀那些要讀三十幾次才明一點點的哲學文章。大二想轉系,可最後還是畢業了,終身有「被騙」的感覺。

 

人生就是這樣。我們不是知道哲學是甚麼才讀哲學,而是讀了哲學才知道哲學是甚麼。也許,我們不是知道愛是甚麼才愛,而是愛了才知愛是甚麼。

知道了,不期然就胡思亂想。

哲學和愛情,有甚麼共通點,要放在一起?

別告訴我,愛情要反思。愛情是盲的。

別告訴我,愛情要理論。愛情是實踐的。

別告訴我,愛情要專家。愛情只要贏家。

錯了。

為了這專題,我努力研讀各類型關於愛情的哲學討論。愛情的感覺也許是盲的,但愛可以是一種有根有據的評價活動。愛情是要理論的,它將我們紛陳的經驗組織起來,並照察我們看不到的精彩。愛情不只是獲取性的,也有最遙遠的距離看芸芸眾生的愛。愛雖沒專業資格,也沒畢業證書,卻也有了解跟不了解,透澈與不透澈之分。

自言自語,自我反思。

是為前言!

 

【今年曾瑞明於01哲學連載「談惡不作惡」系列專欄,談到惡到最終亦是愛的問題,讀者可以回顧專欄

 

甚麼是愛 ?

任何經典的愛情哲學課,都會提到這幾個名詞︰eros(音譯為愛羅斯,一般譯欲愛)、agape(音譯為阿加佩,一般譯博愛、聖愛或神愛),還有 philia(一般譯友愛)。這三個字是西方「愛」一詞的不同重要面向。認識它們是甚麼意思,當中有甚麼關係,對我們了解之後的討論會很有幫助。

欲愛常常被看作是一種激動的、強型的欲望,性欲當然就是最引人入勝的。但欲愛雖稱為「欲」,但也不一定只停留於欲。我看到一個金髮美女(染髮的!),很愛她,充滿欲念──是否必然僅止於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會飲篇》(Symposium)指出,我們的愛並不只停留在肉體,我們會有一共同的欲望,去追求超越個人的美。這種超越的美在理型世界,也即我們追求的是美本身。金髮美女不理我,不愛我──不要緊。我只追求在她身中展現的美。

 

柏拉圖《會飲篇》(Symposium)

 

不過,柏氏的 eros 跟我們當今的理解實在相差太遠了。我們的 eros,就是情色的愛(erotic love),是現世的、肉慾的、暫時的。當中必然牽涉愛者和被愛者的相互吸引。在愛慾裡,我們總是感到欠缺的,貧乏的,主要台詞為︰「請給我」。

Agape 則是一種普遍的愛,也是一種被認為「最高級別」的愛。不但是人對神,也是神對人,是一種無欲無求,無私付出的大愛。這種大愛不會理會被愛者的特質,不需與我有甚麼特殊關係,不管這樣愛是否愉悅──只管愛,主要台詞為︰「我給予」。

Philia 一般會被理解為友誼,或兄弟之愛(brotherly love),不能單向,一定是要雙方共同意願下才能發生的。這種愛也被視為最好的愛,因為大家都是為了對方的好,互相給予。

甚麼愛都說自己好。這幾種愛到底有沒有高低之分?你說友愛最互惠我說神愛最無私(他說欲愛最神魂顛倒)。又這三種愛有沒有共通點?友愛欲愛關注快樂和愉悅但大愛說不必理會。愛有很多種或許是常識,但如何評鑑、分別它們則是嚴肅的(但也是有趣的!)哲學討論。

 

四種愛

著名作家路易斯(C. S. Lewis) 在《四種愛》(The Four Loves)就愛有不少啓發性的詮釋。對!路易斯就是《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的作者。這本小書語言平實,語調溫和。作者是基督徒,卻條分縷析,除討論我們上述的三種愛,還有家屬至親的自然之愛(Storge)。

 

路易斯《四種愛》(The Four Loves)

 

最重要的,是他在書中區分了賦予的愛(Gift love)與需要的愛(Need love)。當我們努力工作,為的是子女和後代能有更多生活可能性,或者物質滿足,這便是一種賦予,是愛。我們需要伴侶的安慰,需要他/她們的身體,這也是愛。

詞人黃偉文給陳奕迅《低等動物》寫的詞,就是一種「需要」的愛,是否真的很「低等」?︰

寂寞洶洶 所以愛上你指尖 鬚根需要覺得 像被誰馴服過

慾望狠狠 所以愛上你肌膚 體溫需要記得 亦被承受過

為誰亦能動心 請不要笑我太低等 熱情自然亮燈 渴望難自禁

 

賦予的愛會比需要的愛偉大嗎?後者是否低等?甚至不是愛?路易斯正想指出不是。一味講賦予,可以是一種變態。也從無人譴責小孩子依賴父母,對父母有需要。低等與否,箇中玄妙在哪?

需求會帶給我們愉悅,但在評價活動中,我們的心也能感到愉悅。路易斯他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評價性的愉悅(appreciate pleasure )。一個優雅的人去品一杯紅酒,他可以飲,也可以不飲,只是欣賞一杯酒的質感、香氣──這跟一個酗酒的人不一樣。那不是純粹的欲,也有評鑑的成份。純粹的欲沒甚麼話可說,也不由我們控制,你為甚麼不口渴,但你會質疑一個人為何會對美麗的景色視而不見。當然,「為誰亦能動心」這麼濫的確會被質疑「低等」,因為可能欠缺了評價的活動。

 

路易斯(C. S. Lewis)

 

路易斯不否定愛當中可有愉悅,但他也問愛一定要跟愉悅掛勾嗎?苦戀,故名思義是苦的,可以算是愛嗎?有些人認為愛一定要為被愛者的幸福著想,但小朋友愛父母何來有種念頭?愛跟愉悅沒有必然關係。因為有一種愛叫欣賞的愛(appreciative love)。他這樣區分幾種愛︰

 

需要的愛是我們由自身的貧乏對上帝的哭求。賦予的愛是求服務,甚至去為上帝受苦。欣賞的愛會這樣說︰我們感謝上帝你那些給我的榮耀。需要的愛是我們向女人說我們不能沒有你。賦予的愛是希望給她幸福,舒適和保護──可以的話,會是財富。欣賞的愛凝視、屏息而待,沉默的。狂喜於那神奇存在,即使那不是給他的;即使失去她也不會完全地沮喪。會相信有過這經歷,比從未遇上她好。(作者自譯)

 

愛一個人,你希望他/她存在,並在當中感到快樂,恨則相反。但是我們也能將愛默默藏在心底,沒有得到甚麼,沒有滿足甚麼,只是覺得遇上他/她,比不遇上好,僅此評價而已。看到這裡,你感動嗎?拍拖、性愛、婚姻都不過是其中一些體會和表達愛的方法而已!

路易斯也提醒我們愛往往混合在一起,我們卻往往喜用殺人刀把事情分割!有趣的是現代一些關於愛的討論裡中的確不喜將愛跟愉悅連在一起,反而會和價值掛勾。這樣做的動機是想找出一個公因數。情愛有很多種,愛男愛女愛豬愛天地愛眾生,但全部牽涉價值判斷。然而找出公因數不等如我們對愛的理解加深。正如找出不同人種的公因數(有理性、有語言)不等如我們認識亞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多了。哲學家閱讀非哲學家的作品,往往看到自己的盲點。

今天,我們就是不懂愛(未必是不懂去愛),要麼以為愛必定是無私,要麼將愛貶為自私的欲。路易斯難得的將愛的慾和評價兩個元素把握住的人。以後的討論,你會看到哲學家為這兩元素爭持不下。但我們學到的,你有甚麼愛的概念,你就只能怎樣愛。多了解愛的概念,你的愛或有更多可能性。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