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克:畫布上的不是圖畫,而是事件 (01/28)

撰文:思兼
出版:更新:

作者|思兼

 

1912年今日,美國藝術家積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於美國出生。他是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代表人物,跟另外兩位藝術家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與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推動美國成為戰後當代藝術發展的中心。

 

滴彩畫技法的誕生

波洛克習畫過程並非一片坦途,他在洛杉磯求學時兩次被高中開除,其中一間是他開始學習繪畫的學校:手工藝術高中(Manual Arts High School)。1930年他與長兄查理斯移居紐約,並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下稱聯盟)研習繪畫。聯盟創校於1875年,一直提供正規教育以外的廉價藝術課程(聯盟並不頒授任何學位或給予學分),是美國孕育藝術家的一個搖籃。波洛克在聯盟中師承「地方派」(Regionalism)畫家湯瑪斯・本頓(Thomas Hart Benton),本頓以具韻律的方式使用顏料,影響到後來波洛克的「滴彩畫」(drip painting)。

 

湯瑪斯・本頓(Thomas Hart Benton)《Achelous and Hercules》(局部)

 

然而「滴彩畫」之所以能夠成功,卻是因為墨西哥藝術家西凱羅斯(David A. Siqueiros)。1936年,波洛克加入了由西凱羅斯號召的實驗工作坊,工作坊以「反戰反法西斯」為口號。在工作坊裡,他學習到諸如快乾水泥、廣告噴漆槍等這些在當時非常新穎的創作媒介。後來,西凱羅斯於1937年渡洋到西班牙,參加共和派對抗獨裁者佛朗哥的西班牙內戰,因此工作坊只持續了約一年,但這一年對波洛克的藝術風格而言卻至關重要。與此同時,超現實主義的「自動繪畫」(automatic drawing)技法,以及無意識的研究思潮等皆影響著他。

 

作畫中的波洛克

 

不再是圖畫,而是事件

1938年到1942年間,波洛克受聘於「聯邦藝術計畫」(Federal Art Project)。與此同時,他亦嘗試改變一直以來的酗酒習慣(但不成功)。當時他接受榮格派分析心理學的諮詢與治療,並將這些題材反映在他的繪畫中。波洛克的繪畫生涯在1940年代中期達到巔峰,以「滴彩畫」進行行動繪畫,使繪畫變成了事件,亦是創作力量的直接呈現。波洛克以棍棒、油漆瓦刀及小刀代替畫筆,以瓷漆或者金屬漆作為顏料,進行創作。有評論家認為波洛克強調自動化的繪畫方法是無意識的再現,與沙畫的手法相似。 1952年,藝評家羅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如此評論波洛克的作品:「在某一時刻,美國畫家一個接一個的畫布開始變成行動的場所,而不是複製、再設計、分析或『表現』真實與想像的物體空間。在畫布上的不再是圖畫,而是事件。」

 

點擊查看更多波洛克作品:

+3

 

美國輸出到世界的藝術

1956年,波洛克因酒後駕駛,發生車禍而逝世。然而,在他死後卻一直有一個困擾藝術史學家的懸案:波洛克的政治立場與他的創作之間究竟有何關係?如上文提到,他參加過曾為共產黨員的藝術家西凱羅斯的實驗工作坊;然而在晚年,他又受惠於由中央情報局資助的「文化自由聯盟」(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文化自由聯盟」曾在世界各地宣揚美國強調「個人自由」的文化,包括香港及台灣。「文化自由聯盟」透過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於1953與54兩年到歐洲宣傳抽象表現主義,舉行名為「十二個美國當代畫家與雕塑家」的展覽。無論波洛克個人是否知情,他的作品不論作為劃時代的當代藝術,作為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武器,還是作為他個人創作力量的極端表達,都注定不平凡,刺激往後的藝術創作。

 

順帶一提,這是劉德華2018年演唱會的宣傳圖畫,藝術家曾梵志的作畫方式或有參考過波洛克,特別的是,他用抽象表現主義的技法來畫具像的肖像畫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