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赫士:小徑分岔的花園 (08/24)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彷彿一個夢中想喝水、而喝多少水都不能解渴的人,彷彿一個身在河中卻被乾渴焦灼至死的人,維納斯如此以幻像矇騙那些情人,可對身體的視覺不足以令他們滿足,儘管游離不定的互相交織的手撫遍全身,卻不能將任何東西分離或保留……情人們熱烈地擁抱在一起,情愛的牙齒頂著牙齒,但他們不能在另一方銷魂,也不能成為另一個自我。」

 

駱以軍在〈一直很想寫但注定寫不出來的書〉如此引用著波赫士,如何無法成為他人,如何無力,如何無奈,總是波赫士筆下的主旋律。豪爾赫.路易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於1899年的8月24日出生,他的作品覆蓋各類文體,而且游離夢境與現實之間,以想像虛構各種可能。除了文學課常見的《小徑分岔的花園》外,各種創作裡也貫徹著他的奇異思考,就如上文的〈永恆史〉。

 

波赫士說自己深受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的悲觀主義(Pessimism)哲學的影響,所以在他的筆下,總透露著一股對宿命的無奈感;除此以外,他也情迷於中國文化,特別是道家以及佛教哲學,故而他有非常多的小說都涵有中國文化的背景,正如他曾經在一個訪談中提到,「我曾經花了數年的時間、生命在研究中國哲學上,尤其是道家思想——我非常有興趣,另外我對佛家思也相當感興趣。所以說這一切都影響到我,但是我不知受影響的程度有多深。我曾經盡可能地研究過那些東方宗教或哲學就為了多了解思想和行為的問題,有時我甚至是以文學的幻想觀點來研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