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爾德林︰在孤獨、貧窮中死去,遲到一百年才被發現的詩人

撰文:釋仁
出版:更新:

十九世紀的歐洲,有三顆文化界耀眼的新星在德國南部城市符騰堡的圖賓根神學院升起,他們就是著名的哲學家謝林、黑格爾和詩人荷爾德林。黑格爾和荷爾德林是同屆同學,兩年後,十五歲的謝林也進入了圖賓根神學院學習。很快,三人就成了宿舍室友兼同窗好友。三人畢業後,眾所周知,謝林最早在哲學界打響名堂。謝林在年輕時深受費希特的「知識學」(Wissenschaftslehre)影響,而且也和費希特的哲學旨趣一樣,致力於尋求人類知識中的無條件的本原。

謝林:「絕對無差別的同一」既非觀念,也非實在,而是兩者的統一

稍後謝林寫下了《對我的哲學體系之陳述》(Darstellung des Systems meiner Philosophie)這部作品,更顯示出謝林對於自己的哲學體系充滿自信。的而且確,單看這部作品的名稱也能夠感到謝林當時在哲學界的風頭應該是一時無兩,因為在當時其實沒有什麼人有自信和膽量把自己哲學作品的名字命名為「對我的哲學體系」的表述。

另一方面,黑格爾也開始蘊釀自己的哲學思想,後來他更發表一系列重量級的哲學作品,風頭更蓋過了自己的好友謝林。相比起謝林和黑格爾,荷爾德林無疑是三人之中命運最為不幸的那個。

腓特烈・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

腓特烈・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在德國南部的內卡河邊的小城。荷爾德林和很多著名的德國詩人,如維蘭德(Christoph Wieland)、施萊格爾兄弟(Brothers Schlegel)和尼采一樣,出生於牧師家庭。荷爾德林的生父和繼父,分別在他兩歲和九歲時死去。幼年喪父的荷爾德林由母親和外祖母撫養長大。荷爾德林的母親非常希望荷爾德林能夠子承父業做一名牧師,所以他被送到圖賓根神學院學院。

不過荷爾德林對圖賓根神學院所教導的陳舊基督教信仰體系非常反感,感到在這裡到處都是充斥著「不健康的空氣」和「腐爛的垃圾」。如果不是為了滿足母親的心願,他一早就跑掉了。後來荷爾德林在圖賓根神學院結識了謝林和黑格爾,這成為了他人生當中的一個轉捩點。這三位神學院的大學生對當時灸手可熱的康德批判哲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哲學。他們不單熱衷於研究康德哲學,而且也醉心於詩人克羅普施托克(Friedrich Klopstock)、狂飆突進運動文學運動(Sturm und Drang)的傑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作品。

把世界重新浪漫化

稍後在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更直接震撼了大多數德國知識分子。荷爾德林、黑格爾和謝林三人深受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影響,他們不僅關心革命的進展,而且還熱情地擁護大革命提倡的自由、平等的理念。不過當法國大革命日益走向血腥和暴力時,大多數德國的知識分子對革命的熱情開始冷卻下來,有些人更對法國大革命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和見解。

《哲學科學百科全書》:人與自然的矛盾,黑格爾的德意志哲學大樓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指責了大革命的「絕對自由」帶來的是絕對恐怖,不過出於他的哲學方法,即對已發生的事物採取接受、批判、繼而拔高的態度,黑格爾在批判革命破壞性之外,仍肯定了精神必須要走過這一個階段。荷爾德林眼見大革命走上一條血與火的道路時,慢慢像席勒一樣開始寄情於一種在觀念思想和審美方式上的革命,希望以一種思想的革命代替血與火的革命,為人類指出一條光明的坦途。

席勒:透過「遊戲」人意識到了自己的自由 成為完全的人

1793年,儘管對神學院的教育極其厭惡,但荷爾德林仍以不錯的成績在神學院畢業。荷爾德林並沒有如母親的期望當一名牧師,反而選擇了當一名詩人。不過要當一名詩人,除非擁有十分優厚的家底,否則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十九世紀的德國,要想當一名靠舞文弄墨為生的詩人,其實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荷爾德林也和當時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一樣,常常靠著當家庭教師才能維生。事實上,當時的不少知識分子,例如費希特、黑格爾、謝林也先後當過家庭教師。不過由於家庭教師並不算是十分優厚的職業,只能剛好夠糊口。因此,荷爾德林時不時還要靠母親的接濟。

雖然生活艱難,不過荷爾德林的文學才華並沒有被埋沒。荷爾德林的詩才備受席勒的推崇。後者更在由自己所創辦的文學刊物上發表荷爾德林的詩作。不過生計始終是詩人的大敵,沒過了多久,他又要重操故業,給一名銀行家當家庭教師。在這個家庭裡,荷爾德林和女主人相愛了。不過兩人的愛情最終不可能有結果,這使得荷爾德林於1798年動身離開法蘭克福。這次感情路上的挫折,對於年青的荷爾德林而言是個嚴重的打擊。荷爾德林不單在求職路上不如意,在感情路上也舉步維艱。

德國觀念論(下):費希特、謝林、黑格爾

荷爾德林經朋友介紹,在霍姆堡的大伯爵府圖書館中任職,但過了不久,朋友因被指從事謀反活動而被囚。荷爾德林再次受到打擊,精神狀態經常處於恍恍惚惚。從1806年開始的三十多年時間裡,他時而清醒時而混亂,所幸荷爾德林在精神錯亂期間受到了一位好心的木匠照顧,一直住在圖賓根內卡河畔的一座塔樓裡。在這段時間,當他清醒的時候,便進行詩歌創作,這些詩歌人稱「塔樓之詩」。1843年,詩人在孤獨、抑鬱和貧窮之中死去,結束了悲慘的一生。在他死後的近半個多世紀,荷爾德林的影響甚微。人們對他的印象只是出版過《許佩里翁》(Hyperion)、崇拜古希臘文化和翻譯過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一些作品而已。

荷爾德林《許佩里翁》(Hyperion)

不過隨著後世不少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努力,荷爾德林在現今日漸受人重視,狄爾泰(Wilhelm Dilthey)、海德格高度肯定荷爾德林的文藝思想。狄爾泰通過編纂荷德德林的文集、書信、作品和手稿,希望能夠在一個更大的範圍內引起對荷爾德林的文學創作的興趣。狄爾泰指出荷爾德林的《許佩里翁》有很深刻的哲學思想,荷爾德林在小說中表達出「萬物一體」的思想,使得這部小說成為一部宣告哲學思想的文學作品。

狄爾泰把《許佩里翁》視為哲學小說的新表達形式,而且還看見到這種哲學小說的形式在後來的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得到了最極致的發揮。事實上,尼采本人在中學時期便迷上了荷爾德林的作品,甚至曾在一篇作業中描述過荷爾德林。對於《許佩里翁》,尼采也不止讀過一次。

可能有人認為荷爾德林的影響力僅限於文學上,在哲學上並沒有多大的建樹。而且談到哲學,荷爾德林的鋒芒大多被謝林和黑格爾蓋過。不過直到1961年荷爾德林的哲學殘篇《判斷與存在》(Urtheil und Seyn)出版後,在德國學界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德國學者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認為荷爾德林這篇文章對於理解當時的德國觀念論哲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考資料:

苗力田譯編,《黑格爾通信百封》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