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未成宗師的佛洛伊德 睇劇必須知的四個歷史時代背景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有些思想家永遠不會過時,每時每刻被人討論、批評或重新詮釋,佛洛伊德絕對是其中之一位。

Netflix 上週推出奧地利團隊製作的劇集《佛洛伊德》(Freud),以這位偉大的人物為中心,建構出一個夾雜懸疑與驚慄的故事;亦有極端的評論指本劇除了佛洛伊德本人,其他都是虛構。

本劇創作的成份雖多,但除了主線劇情之外,佛洛伊德的人物設定基本上仍然根據史實。在撇開主要劇情之下,我們可以略為談一下佛洛伊德的歷史背景,幫助對(尤其是早期)佛洛伊德不太了解的觀眾,進入本劇的氛圍與脈絡。

哪一時期的佛洛伊德?

大家首先注意到的,應該是劇中那個佛洛伊德,並非我們一般常在照片中所見的西裝畢挺、眼神堅定而老練的佛洛伊德,而是一個尚有幾分稚氣的年輕佛洛伊德。

我們見慣的年老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沒有明示年份,它到底設定在佛洛伊德的哪一個時段呢?我們可以用兩件事來作標記。

第一是佛洛伊德當時的未婚妻。1882年4月佛洛伊德與瑪爾塔・貝內斯(Martha Bernays)相遇,兩個月後兩人就瞬即訂婚,但一直到1886年9月才正式結婚。結婚之前瑪爾塔居於漢堡附近,佛洛伊德則於維也納為前途奮鬥,跟未婚妻多數時間要分隔兩地,每天以書信溝通。劇中表現的佛洛伊德,就正處於這段時間。

佛洛伊德本人視為自己最重要的書──《夢的解析》,初版於1899年年末出版

第二是1886年2月底佛洛伊德從法國回到奧地利,他在巴黎跟隨神經學權威、傳奇級的醫師夏考(Jean-Pierre Charcot)短期學習。劇中佛洛伊德有報告這段時間的研習成果,亦表現出夏考對自己的思想啟發。

因此,在不違背佛洛伊德的史實之下,《佛洛伊德》的舞台只能設定在1886年3月至9月之間。此時的佛洛伊德,正值三十歲。

《佛洛伊德》(Freud)劇照(Netflix / IMDb)

佛洛伊德是神經科醫生?他不是心理學家嗎?

年青有為的佛洛伊德,自小被家人寄予厚望,未來岳母對自己亦有事業要求,這些現實的壓力,再結合對知識的追求與成名的渴望,使佛洛伊德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焦慮之中,同時充滿野心,極為渴望在科學與醫學之上取得成功。

或許大家都會以為佛洛伊德是心理學家與精神科醫生,可是,佛洛伊德一開始是受過醫學體制嚴格訓練的神經學醫生,會拿起手術刀作解剖。

《佛洛伊德》(Freud)宣傳圖片(Netflix)

事實上佛洛伊德讀了大學本科五年,一開始想選修法律,然後苦讀過一年哲學,到第三年才最後選定了醫學。佛洛伊德為何要選醫學有兩個源頭:一是他崇敬的、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二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論自然〉(On Nature)一文。兩位思想巨人使佛洛伊德對研究自然懷著濃厚的興趣,而在自然的領域之中,他尤其對人的自然與本性有興趣。

佛洛伊德畢業後為了提高收入,動了開設私人診所的念頭,但按奧地利當時的制度,要獨立開業,就必要先在醫學體制中有實習經驗。所以他不得不到維也納的醫院實習,三年內待過的專科包括外科、內科、精神科、皮膚科、神經疾病與眼科,他從臨床助手開始,一直晉陞到助理醫生、資深助理醫生,以至德國大學制度中的門檻職位──無給薪講師(Privatdozent)。

+7

年青佛洛伊德的研究領域頗為廣泛,有一段時間他全身投入研究鰻魚是否雌雄同體,他為了找尋鰻魚的睪丸,前後解剖了四百條鰻魚,對這有點專門的研究貢獻出一分力。

佛洛伊德亦對可卡因(cocaine,又譯古柯鹼)稍有研究,當時可卡因是種新發明的藥物(而未列為毒品),曾寫過一篇《論古柯》(On Coca)的學術論文。佛洛伊德認為可卡因或有減輕心臟疾病及神經耗弱的作用,他自己亦服用可卡因來控制自己的沮喪情緒。關於可卡因,有一段佛洛伊德往後人生仍然耿耿於懷的歷史:他的一位醫生同事朋友弗萊修─馬叟(Ernst von Fleischl-Marxow)因使用嗎啡止痛而上癮,佛洛伊德為錯誤處方劑量不輕的可卡因,冀望能減輕他的痛苦,結果是弗萊修─馬叟卻不幸換成對可卡因上癮了,並因其影響慢性地死去。

劇中頗多佛洛伊德服用可卡因的場景(Netflix)

創立精神分析之前的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中的,是精神分析正式誕生之前的佛洛伊德,因此我們熟悉的用語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力比多(libido),都不會出現在劇中。另外,此時的佛洛伊德未得到精神分析宗師的無上地位,因此未能上演有跟榮格等一眾「追隨者」之間鬥爭的戲碼。

榮格:對無意識來說,死亡是應該欣然迎接的終點

如今我們日常中使用歇斯底里(hysteria)一詞,指的大多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或情緒狀態。十九世紀之中歇斯底里症(hysteria)仍被視為一種病,某程度上對於本劇頗為重要,《佛洛伊德》第一集標題即以此為名。

歇斯底里症是一系列失常狀態的統稱,包括精神錯亂、憂鬱、焦慮等精神徵狀,以及呼吸困難、抽搐、暈眩等身體徵狀。這病上至古埃及已有記載,指病跟子宮有關;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其病因歸為子宮在女性身體遊走,因此引致女性生病。這意味著定性為了歇斯底里症為僅出現於女性身上的病。此後歇斯底里症在西方文明史之中的定義都頗為模糊,某些時期被當作瘋癲,後些時期被重新當作疾病,但在診斷與治療上沒有太大的突破。順帶一提,歇斯底里症於二十世紀已經在精神醫學體系之中除名。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十九世紀時,普遍懷疑根本不存在歇斯底里症,在患者身上表現出的(包括生理性的)徵狀皆為演戲,是一種假病。可是前述佛洛醫德於巴黎跟隨的夏考醫生,力證歇斯底里症於生理上的真實性,並提出歇斯底里症在男女身上並存,其成因是大腦神經問題與心理因素,並以催眠作為治療方法之一。

《佛洛伊德》(Freud)劇照(Netflix)

佛洛伊德的巴黎之旅原本是想要學習神經學,此行之後他卻開始對歇斯底里症產生興趣。佛洛伊德認為歇斯底里症是一種定義明確的精神疾病,並有其特定的病因學,他努力為這著古老歷史的病名作體系化與分類。精神分析的重要發現,諸如無意識、幻想、防禦機制、移情等,都是從佛洛伊德對歇斯底里症精神病因的探究而得出。

夏考(Jean-Pierre Charcot)醫生展示歇斯底里症患者的情景

值得留意的是,佛洛伊德跟隨夏考的方法,自己亦嘗試用催眠術治療歇斯底里症患者,而未正式發展出他後期的採用的談話治療(talk therapy)。使用催眠術時,說話者是醫生即佛洛伊德本人,以語言使對方進入或離開催眠狀態,並誘導對方的意識,構建意識場景與作出行動;但真正的談話治療,說話者應該是病人/被分析者。

精神分析談話治療法的誕生,跟《佛洛伊德》劇中亦有亮相的布洛伊爾(Josef Breuer)醫生密不可分。關於這段歷史,可以參考以下關於他的文章。

布洛伊爾:隱於陰影中的精神分析之父

當時的奧地利政局

最後再談一下當時佛洛伊德一家的猶太人背景,及他們身處的奧地利政治環境。

劇中的1886年時,法蘭茲‧祖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已創立奧匈帝國,並任第一位皇帝。在這二元帝國成立之前,他的王國已逐步廢除針對猶太人的不公平法制,在1860年代後,亦吸納為數不少的猶太人進入其「布爾喬亞內閣」。

然而,反猶情緒一直都揮之不去。奧地利很多人對於猶太人仍然極不友善,其中一個原因是猶太人大舉遷入維也納,在短短幾十年間使猶太人人口佔比劇增。他們在各方面展露出才能,諸如銀行業、媒體,以至創作的天才。當時的奧地利政治氛圍之中,反猶情緒與自由主義之間的勢力在拉扯,對政治取態審慎的佛洛伊德,亦支持主張種族平權的自由主義政治。

本劇亦有表現在佛洛伊德受到的反猶對待(Netflix)

反猶的氛圍為猶太人造成相當的困擾,但還不算致命,猶太人有著出人頭地的機會,至1890年代才變得激化。到佛洛伊德晚年時,希特拉上台,率領納粹黨大肆反猶屠猶,舉家避難到英國,兩年後就於異鄉去世。

至於《佛洛伊德》為了戲劇化的需要,怎樣改寫佛洛伊德的真實往事?對佛洛伊德理論的使用是否妥當?請留意下一篇《佛洛伊德》劇評,再作詳細討論。

【Netflix】不科學的《佛洛伊德》,就不是佛洛伊德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