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柏克萊(George Berkeley)洛克之外的另一位經驗主義哲學家。柏克萊一生致力於基督宗教宣教事業和推廣教育,他曾經打算在新大陸(北美洲)推行教育事業,為更多歐洲、非洲的移民和當地土著提供宗教教育。在哲學上,柏克萊以上帝為中心建立整個哲學體系,以反對物質世界的獨立存在而聞名於世。

 

存在就是被感知

 

柏克萊最為人熟識的哲學命題是︰存在就是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柏克萊認為無論在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包含的一切物體,在人心以外都沒有獨立的存在,它們的存在就在於它們為人心所知覺、所認識。因此如果它們不真的為人所知覺,不真的存在於一切其他被造物的精神中,則它們就完全不存在。

 

柏克萊在《人類知識原理》(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說明自己的命題。他說當人們說一物存在,無非是那個物被我們感知到,說一物所以存在,其實是說我們曾經看見它、聽過它、嗅過它和意識到它等等,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此。如果說一樣東西能夠離開精神的感知而存在,就根本不可理解。

 

柏克萊在著作中指出,如果人們能夠設想一種即使不被感知仍然會存在的東西,他就承認自己的理論存在缺憾。其實柏克萊想指出即使人們能設想不被感知仍然會存在的東西,人們實際上仍然是在感知那個東西。

 

「存在就是被感知」引起了後世不少哲學家的反駁,其中英國哲學家摩爾(G. E.  Moore)認為事物怎可能被感知時才存在呢﹖他給出一個著名的反駁,他說這裡存在一個人(指摩爾自己),這個人舉高了手,就證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另一位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認為柏克萊混淆了感知與感知物的存在,感知與感知物是兩樣東西,兩者既有區別但又相互關連。

 

上帝存在

 

有人質疑柏克萊說外部世界和事物的存在怎麼可能是被感知才存在﹖如果我和父親聊天時,這時父親存在,但我一旦轉身離去後,豈不是說父親不存在了﹖如果我回頭再看父親的背影,父親又再次存在,又豈不是說父親在世界上短暫消失了一段時間嗎﹖當然柏克萊會認為父親仍然存在,因為即使父親離開了我的視線,還是會有其他人看見父親,因此父親離開我的感知後仍然存在,而且就算全世界都沒有人感知父親,父親仍然存在,但這是甚麼一回事呢﹖

 

柏克萊表示外部世界存在,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與父親都存在,即使人類和其他受造物對它們無所感知時仍然存在,無疑我們在早上張開雙眼後,我們無法阻止事物映入我們眼簾。但並不表示柏克萊改變了立場,承認自己的理論錯誤。他認為事物之所以離開人們的感知仍然存在,其實是因為它們被更高級的心靈所感知,而那個更高級心靈在柏克萊看來就是上帝

 

柏克萊進一步利用自己的命題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他認為我們能夠清楚明白感知到外部世界如此有規律和秩序,就可以推論出存在一個更高級的精神實體保證了事物存在,那個精神實體無非就是上帝。

 

物質根本不存在

 

柏克萊的哲學旨趣是證明上帝存在和反對物質存在,這點清楚地反映在他的哲學命題「存在就是被感知」上。眾所周知,洛克提出了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的區分。第一性質指物體固有的屬性,不依賴於人的感知,洛克認為廣延、形狀和運動等都屬於事物體的第一性質。柏克萊指出第一性質只是存在於心中的觀念。按常理而言,當我說那個垃圾桶具有廣延,即肯定了那個垃圾桶客觀存在而且具有廣延,然後被我看見,於是我心中產生出垃圾桶具有廣延的觀念,然後我可以說我的廣延觀念和垃圾桶的廣延相似。

 

但柏克萊認為觀念只能跟觀念相似,觀念不可能和不同質的東西作比較。況且當我說那個垃圾桶是客觀存在,垃圾桶已經是心靈的產物,不再獨立存在。因此,不論是觀念和觀念的原型都不可能離開心靈而存在。如此推論下來,柏克萊亦認為洛克的第二性質同樣跟第一性質一樣,是心靈的觀念。

 

人們相信物質實體真實存在,物質實體是事物的基底,它支撐著事物眾多不同的屬性,特別是支撐物質的第一性質。柏克萊認為「支撐」一詞只是形象化的說法,是關於房子隱喻的文學表達而已。事實上人們根本不知道物質實體如何「支撐」事物的性質。縱使人們能設想出物質實體這概念,並且能以此解釋這實體與第一性質之間的「支撐關係」,然而柏克萊認為這些物質實體最終只是心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