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波哀西:人受奴役不符合理智天性,人應該按自己的理性來行動

撰文:葉雯德
出版:更新:

說到政治哲學,就不得不提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馬基雅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馬基雅維利被公認為「現代」的政治哲學之父,並不是因為他提出權術對統治的必要性,而是因為他將政治學變成理智思維的分析對象,祛除了政治運作和倫理的神秘性和宗教元素。而說到「法國」的政治哲學,就一定是以啟蒙運動為其代表。雖然在法國的保守主義和復辟主義言論絕對不比民主主義和平等主義少,但被視為法蘭西思想代表的盧梭伏爾泰等人,都是從天賦人權出發抨擊專制。祛魅(disenchantment)這個現代特性,和抨擊君主專制這個法國共和特性,正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波哀西所首先揉合出來,正因如此,他常常被稱作法國政治哲學的奠基人。

艾蒂安・德・拉波哀西(Étienne de La Boétie)

艾蒂安・德・拉波哀西(Étienne de La Boétie)生於1530年,父母都是貴族和政務要員,但在他年輕時就離世,所以拉波哀西由他的牧師叔父養大。拉波哀西在奧爾良大學取得法律學位之後,就在波爾多高等法院(Le Parlement de Bordeaux)裡任職法官和外交官,直到32歲英年早逝。波爾多高等法院可以說是開明貴族的聚集點,拉波哀西的舅舅曾經出任院長,他的知己好友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以及一百多年後的哲人孟德斯鳩(Montesquieu)都曾經是法院要員。當時的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愛好文藝,在他的重金支持下,原本集中在意大利半島的文藝復興運動延伸到法國,為了挑戰教皇霸權,法蘭索瓦一世也率先將法語定為國家官方語言。在這個背景下,拉波哀西在法院事務之外,也投入到文學事業中。他擅寫十四行詩和散文,還將色諾芬和普魯塔克這些「異教」古典作家的著作翻譯成法語。拉波哀西的生命雖然短暫,但他結交甚廣,與改革了法國文學風格的七星詩社(La Pléiade)成員龍沙(Pierre Ronsard),以及支持加爾文宗教改革的法學教授布爾格(Anne Du Bourg)等新思想文人都有深刻交往,蒙田甚至視二人的關係為友誼典範。

蒙田:人應該如何生活?當大散文家也是位哲學家

從拉波哀西的短暫生命中,我們也可以猜想16世紀的法國文化有急速發展,但當時的歐洲絕對不是歌舞昇平。路德宗教改革以來,各國國內都有殘酷且持續的宗教和農民戰爭,文藝復興最旺盛的時期正值各國混戰的意大利戰爭,而殖民美洲所帶來的新財富不但沒有終結歐洲的連年戰事,反而使國家之間和階級之間的衝突全面化和白熱化。正是在這種多元衝突、多元發展和新舊時代交接的情況下,拉波哀西開創了一種新的政治哲學思考模式。雖然拉波哀西在世時的身份是法官和文人,但其實他在大學時期寫過一篇思想激進的論文,從來未有公開發表過,而只是在蒙田等友人手裡相互傳閱,所以並未被禁絕,也未在當時造成任何政治紛擾。這篇題為〈論自願為奴〉(“Discours de la servitude volontaire ou le Contr'un”)的論文,放在今天看仍然非常新穎。

拉波哀西〈論自願為奴〉(Discours de la servitude volontaire ou le Contr'un)

在思考模式方面,〈論自願為奴〉可以說是近代第一部以思辯方式談論政治問題的作品,換句話說,裡面首先分析到人性本質與政治現象和可取行動之間的關係,這種在啟蒙運動之後最常見的政治思考模式,事實上是由拉波哀西所開創的。古典政治學通常都是在具體政治形勢和歷史之下所作的特定論述,他們並不追究根本性或原則性的問題,而只是考慮一個新形勢如何符合特定人群的利益,並依此作適當行動。馬基雅維利仍然有這一種思考傾向:他更多討論的是特定人物在爭奪或保衛權力時所作的行動,而並沒有質疑過權鬥本身的存在理由。只不過因為馬基雅維利將行動決策原則視為一種可學習的技術,也不承認道德的崇高性,這就涉及到人性的主題。而拉波哀西在〈論自願為奴〉中的思考模式卻是高度抽象和原則性的,他所拷問的正是人性問題如何導致專政的存在,這就使得〈論自願為奴〉可以被不同時空、處於不同局勢的人所研讀。

馬基雅維利:政治的重點是「實際上做什麼」,而非「應該做什麼」

在思考內容方面,拉波哀西也直接開啟了整整三百年的政治哲學問題路徑。霍布斯、洛克與盧梭等思想家的態度和立場當然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圍繞著同一個問題核心打轉:人為什麼會接受另一些人的奴役,而且情況都是多數人被少數人奴役?拉波哀西認為公民服從雖然是社會日常運作的根本,但細想之下,服從是不可思議的:大多數的人服從一個暴君,即使受到壓迫也不會反抗甚至咒罵,而且暴君可以傷害人民的權力又是人民自己所給予的,這也就是說奴役是人民所自願的,並不是出自對死亡或暴力的恐懼。不過拉波哀西所取的路向與霍布斯不一樣,後者以暴力的讓渡以交換安全來解釋統治關係,而對拉波哀西來說,解釋統治關係並非問題所在,他著重提出人的奴役是不符合理智天性的,人能夠而且應該按自己的理性來行動,而不需服從他人命令。

霍布斯:利維坦 - EP26

拉波哀西這種對人類理智的信念在當時可謂非常大膽創新,尤其考慮到他與盧梭和康德等人相距差不多二百年,而且政治和宗教審查當時被看作理所當然的事,就不得不承認拉波哀西是理性主義政治構想的先行者。不過,拉波哀西最有個人特色,連後來的啟蒙運動都沒能消化掉的思想元素,卻是他的「非暴力抗爭」概念。正正因為他認為人民對暴君的服從出於自願,因此解除君主專政的方法同樣也就是人的自願,只要整個國家的國民都不服從君主,不向他交付稅金和糧食,君主就自動失去奴役人的權力,人民也不需要動用額外的暴力去剝奪他。與後來的眾多理論比較,拉波哀西這種建議當然不夠深刻,但他卻清楚地刻劃了一種原初的無政府主義行動方式,當代的工聯自治主義以及夏普(Gene Sharp)的「非暴力抗爭」綱領都是拉波哀西的直系門徒。

夏普(Gene Sharp)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